【廣告】
明末崇禎年間,鑲嵌銀絲銅爐相繼問世,爐底嵌有“石叟”款字,造型有仿古的簋、鼎、鬲式樣的,也有圓形矮足象耳的,器形勻稱,線條優(yōu)美,有青綠、古銅和烏黑等顏色,光澤深沉細膩,一經(jīng)鑲嵌銀絲圖案,顯得格外華貴,其價格動輒即在萬元以上。
還有一種“正德年制”篆書款字小型銅爐,口徑只十二公分,形體扁圓,獸頭雙耳,十分別致,行里人叫“ 荸薺扁”,只因入土后寶光不及宣爐晶瑩,在古玩市場不大被人注意,三五百元即可買下,實際可值千元以上。
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銅雕香爐定做,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所用者,香爐之制始于此”。然后下香篆,香勺、香粉、香鏟依次出場,待到雙手輕提銅香篆,一個沉香粉構(gòu)成的回文壽字,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