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灰塑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jīng)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xiàn)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灰塑,谷稱灰批,材料以石灰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墻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藝上,是嶺南傳統(tǒng)建筑裝飾工藝,淵源其甚早,以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寺廟和豪門大宅用得最多。灰塑工藝精細,立體感強、色彩豐富;題材廣泛,通俗易懂,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花鳥、蟲魚、瑞獸、山水及書法.
歷史
灰塑工藝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經(jīng)存在。此后,明清兩代的灰塑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因此,逐漸形成了這門獨特的民間手工行業(yè)。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灰塑得到了嶺南繪畫和雕塑藝術的熏陶,經(jīng)過不斷探索和積累,技藝水平得到了傳承和提高。在廣州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批知名的灰塑藝人,如布輝、邵耀波、潘達生、潘悅生、梁棉等,
南安寺始建于明朝萬歷九年,清道光五年重修(上殿柱石勒有“明萬歷九年鍾子明立、清道光五年重修”字樣足資證明),迄今長垂四百二十余載,可謂歷史悠久。雖歷朝興替,戰(zhàn)火紛擾,古寺仍然香火鼎盛,長盛不衰,到今已發(fā)展建筑面積五百四十多平方米,分上下殿堂,左右橫宇,計僧房五間,大廳一間,小餐廳一間,廚房一間,倉庫一間和集福專用廚房一間,寺周圍尚有空地四百八十ba平方米。
灰塑傳奇——廣州灰塑
廣州灰塑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和傳統(tǒng)的民間美術藝術價值。做工方面,廣州灰塑精致細膩,色彩艷麗,立體感強、色彩豐富;題材廣泛,通俗易懂,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花鳥、蟲魚、瑞獸、山水及書法等。
走進校園,傳播灰塑文化
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營造校園文化氛圍。20014年10月16日下午,廣州花都區(qū)灰塑文化產(chǎn)業(yè)邀到園玄中學給剛升初一的新生作《傳承灰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知識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