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國家一級文物鄭和銅鐘于1981年在南平發(fā)現(xiàn),震撼了文物界,鄭和銅鐘為何會在南平出現(xiàn)?
明宣德六年(1431)元月,鄭和受明宣宗之命,第七次下西洋。船隊由南京下關出發(fā),駛抵福建長樂城,等候冬季的東北季風。時鄭和年過六旬,回憶歷次下西洋的驚濤駭浪以及與海盜作斗爭的情景,雖然都安然凱旋,但如今已屆高齡,不免心有余悸。因此欲鑄一銅鐘,祈求保佑“開洋成功”。在何處鑄鐘呢?從原材料、燃料、技術、交通等幾方面考慮,“銅南平”當屬先選之地。
二、佛教法器
銅鐘作為佛教法器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里面所說的鐘就是銅鐘,銅鐘已經(jīng)成為了佛教寺廟的一個標志,只要聽見銅鐘的聲音反映就是寺廟。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銅鐘就逐步的成為了佛教寺院中必不可少的法器。
三、王權的象征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鼎是王權的象征,權利越大,鼎的足越多。其實在古代,銅鐘和鼎一樣,也是統(tǒng)治階級王權的象征,自唐朝以后,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鑄造各種不同的鐘,越來越大,以顯示自己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地位。在明代永樂年間鑄造過一個巨型的銅鐘,重量達到了數(shù)十噸。
在閬中市博物館,你不但可以匯總歷朝歷代的,還能在這里看到專為唐代女皇武則天鑄造的大銅鐘,它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但這口神秘的銅鐘一直讓人難解其中的許多奧秘。筆者通過查找資料和走訪管理部門專家,逐步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據(jù)閬中市局副局長劉富立介紹,武后銅鐘是一口直桶式銅鐘,又叫做傭鐘,它造于“大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徑57厘米,青銅鑄造,重四百斤(唐制),即重160公斤。銅鐘頂部掛鈕為交融組合的四條游龍,形象生動,鑄工精湛。鐘身四周有雙層方井紋上下兩段,頂部鑄有“武周新字”蓮花瓣紋,形如開放的蓮花,花中有虎紐。有陰文70字,內(nèi)有武則天執(zhí)政時新造和公布推行的雙溝字,字跡清秀遒勁,記敘了鑄鐘的時間、地點和原委。銅鐘外形精美,鑄造工藝精湛,發(fā)聲宏亮悠長。據(jù)《保寧府志》、《閬中縣志》記載,銅鐘先置保寧府署內(nèi),清代乾隆時,移到府署后的鳳凰樓。新中國成立之初,銅鐘與省重點保護天寶鐵塔一起置東門鐵塔寺,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批省級保護單位,最后又移到張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