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佛塔種類
按層級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等。
按形狀分: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另有大塔﹑多寶塔﹑瑜祗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婆﹑角塔婆。
按所納藏之物分:舍利塔﹑發(fā)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會塔﹑三界萬靈塔﹑一字一石塔﹑籾塔等。
按建筑材料分:磚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
按性質(zhì)意義分:祈福塔﹑報恩塔﹑法f身塔﹑壽塔。
按塔排列位置之樣態(tài)分:孤立塔﹑對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拱立式塔﹑分立式塔。
按樣式分: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屋塔﹑無壁塔﹑喇l嘛塔等。
昌黎古塔寺塔
在河北省昌黎縣城西北端,有一座古塔寺,寺院里有一座古塔寺塔,又稱源影塔。百多年來不斷的變遷,至今古塔寺的房屋面目全非,只保留下來這一座塔。塔的四周近些年已經(jīng)建設(shè)了民居房屋,十分密集,僅有一條小巷可以通至塔旁。
昌黎縣城大部分是老式平房,沒有高樓遮擋,所以從全城都可望見古塔,非常壯觀。清代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各個時期亦都進(jìn)行重修,但是塔的式樣尚未改觀。這座塔是遼代建造的,據(jù)民國二十二年《續(xù)修昌黎縣志》記載:這座塔在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屢次進(jìn)行重修;清代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各個時期亦都進(jìn)行重修,但是塔的式樣尚未改觀。
此外還有房山云居寺法舍利塔、良鄉(xiāng)遼代法象寺佛塔、懿州城塔、成州城塔(紅帽子塔)、順州城塔(十家子塔)等遼代佛塔。
虎丘塔
虎丘塔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h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
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一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七級八面,內(nèi)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jì)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zāi),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xiàn)塔身高47.5米。虎丘塔是座斜塔,塔尖傾斜2.34米,塔身z大傾斜度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開元寺雙石塔
開元寺雙石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內(nèi)寺南向,塔在大殿前分列東西,西塔名仁壽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建;東塔名鎮(zhèn)國塔,南宋淳十年(1250)建。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shè)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余皆為盲窗。雙塔相距約200米,對峙在大殿前,與大殿鼎足而立。雙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構(gòu)樓閣式,皆八角5層,形式幾乎完全相同,僅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西塔高44.06米,東塔高48.2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