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比如吃東西沒有胃口,吃不下東西,沒有吃的欲望或者吃什么東西都味同嚼蠟,體重明顯增加或者明顯減低,時常感覺疲勞、疲憊。一個人內心痛苦可能不愿意跟別人說,但他的一日三餐是否正常是可以看見的,要學會觀察他的飲食,以此為依據去判斷。
比如在日記中或者其他一些作品中會透露出一些信息,如感覺生活無望,活著太痛苦,不如死了算了。甚至在口頭上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說這樣的話:我離開的話可能別人能過的更好等。再有就是可能出現一些自傷、自我傷害行為。
危機有那么多癥狀或者表現,是不是非得等這些現象出來才能知道一個人是否處于心理危機當中呢?并不是這樣的,沒有上述現象并不等于說一個人肯定不處于心理危機中。資源的發(fā)現和運用:心理救援者,是主動去訪問病1人,被動等待病1人打電話,往往效果不太好。一般情況下,我們了解一個人心理危機程度有以下幾種方法:行為觀察法,面談診斷法,心理測量法,心理健康普查法。
所謂觀察,就是直接在一個自然情境中看他的行為跟平時有什么不同。如果跟平時差不多,就沒有什么問題。當求助者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就會開始信任咨詢師,這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咨訪聯盟為后續(xù)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說一些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出現異常,就可能是心理出現問題。比如一個人一天去幾次廁所基本上是有一些規(guī)律的,突然有一段時間,一個人老往廁所跑,夜里要去五六次,那么他的睡眠肯定有問題。一般來講消化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都是非常敏感的,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尿頻、拉肚子。
方案由求助者提供資源
咨詢師不負責解決問題,要避免直接告訴求助者你可以這樣、你應該那樣,"你給你爸爸打一個電話","你去找誰誰","你去找某某某機構"……咨詢師是陪伴者和啟發(fā)者,激發(fā)求助者的內在資源,一起想辦法形成替代性方案。如果求助者說“沒用的,那些朋友都不愿意理我,給他們打電話,他們都不理我??奁?、哽咽、無原因停頓、游移、沉默,語氣變得低沉遲緩,都是內在情緒的外在表現?!弊稍儙熆梢跃唧w化這些內容:“之前是怎么打電話的?”,“你想尋求一些什么樣的反饋,他們又是怎么回應你的?”在咨詢師的啟發(fā)下,求助者自己可能就會找到能清楚表達自己需要和感受的方式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