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現(xiàn)在隨著流行音樂的興起,一些傳統(tǒng)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聽過了。我們正在離民間音樂越來越遠。但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樂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過的民族樂器就有扎木聶,扎木聶,又稱扎年。
它是藏族彈弦樂器。因其設(shè)六弦,故又稱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彈唱伴奏,也用于器樂合奏或獨奏。像這樣的樂器還有像琵琶,天鵝琴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些民間藝術(shù)。
扎木年,又稱“扎年”“六弦琴”,我對這種樂器有直觀的認識是在日喀則珠峰文化節(jié)上,只聽一聲“拉索”的呼喊之后,一群身著紅色藏裝的藏族人邊歌邊舞蹈,大皮靴把舞臺的木地板跺得“砰砰”響,讓人看得熱血沸騰。藏族鷹笛由于藏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所致,制作鷹笛的原材料鷹翅骨極難尋找,往往只在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發(fā)現(xiàn)。他們跳的是藏族的傳統(tǒng)“堆諧”——踢踏舞《飛弦踏春》,手中彈著的正是六弦琴。
琴頭多呈向后彎曲的半圓形,有的頂端雕刻以龍頭,民間稱其為龍頭琴。從此葫蘆絲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葫蘆絲演奏的悅耳音樂,葫蘆絲都是有一個有共鳴腔的葫蘆和三根竹管組合而成的。琴桿細長而中空,它一直保持著古樸的造型,琴體漆為棕色或棕紅色,皮膜原色或染成墨綠色。立奏時,將琴斜掛于胸前;坐奏時,將琴箱斜置于右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牛角撥片彈奏。發(fā)音響亮,音色渾厚。它特別的地方就是琴弦不同于其它拉弦樂器的弦,它是由絲線制成的。更具特色的是每個六弦琴上都繪制著顏色絢麗的圖案,代表吉祥的火焰。把琴翻過來,大大的琴肚就變成了一只烏龜,而烏龜寓意著長壽。
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樂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過的民族樂器就有扎木聶,扎木聶,又稱扎年。它是一種長得類似于二胡的樂器,是一種彈撥樂器,通常同于樂器合奏以及獨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說是用途非常的廣泛。
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
橫式:如:箏(古箏和轉(zhuǎn)調(diào)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
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聶等。
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fā)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fā)展。
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jié)奏性強,但余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而另外一種認為,《西藏王統(tǒng)紀》松贊干布賜宴時曾有藝人演奏樂器的記載,從而判斷扎木年是于唐代從內(nèi)地傳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彈撥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于轉(zhuǎn)調(diào)。
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fēng)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一致。
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歷史較為悠久,形制與漢族二胡基本相同,發(fā)音明亮、音色優(yōu)美,常用于獨奏和為歌舞、戲劇、說唱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