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天津市民族樂器廠二分廠是以藏族樂器和各種少數(shù)民族樂器為主的民族樂器生產制造企業(yè)。兼營制作國內各種民族樂器。該企業(yè)產品主要銷往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同時出口美國、日本、南非、智利等國。廣泛受到贊譽和好評。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為琴的上面雕有馬的頭像而得名為馬頭琴。馬頭琴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fā)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由于流傳的地區(qū)不同,它的造型、名稱等也會有不同。作為蒙古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雖然歷史悠久,具體產生于什么時代卻鮮有文字記載。在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 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音準與不準,關鍵在于手指是否按在準確的音位上。因為演奏時有快慢不同,有時可能按得偏低或偏高,同時馬頭琴是從側面頂弦,有時可能頂過勁而使音偏高不準,這一點主要靠演奏者的聽覺來辨別,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時加強聽覺訓練,熟悉各種調性、調式的音階,提高識別音的能力。傳統(tǒng)的馬頭琴,多為馬頭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規(guī)格尺寸很不一致。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馬頭琴就已存在。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馬頭琴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又與蒙古族內部和外部的聚散離合以及歷史變遷密切相關。近幾十年來,蒙古民間樂器制作技師、演奏家們對傳統(tǒng)馬頭琴進行了改革,擴大了共鳴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彈性,用尼龍弦代替了馬尾弦,使音量顯著增大并將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馬頭琴原有的柔和、渾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梢哉f,馬頭琴伴隨著蒙古族從草原和歷史的遠處一路走來,其中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早的國家。
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代表性、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笛。
琵琶,是東亞傳統(tǒng)彈撥樂器。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xiàn)。“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fā)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fā)聲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