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數(shù)較多的西藏學者則認為:扎木聶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自己創(chuàng)造的鄉(xiāng)土樂器,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在西藏等藏族地區(qū)的眾多寺院,包括唐代修建的古老寺院,門前都有四大天王的塑像,其中一位手中所持的樂器就是扎木年。
造型結(jié)構(gòu)
是什么,讓它能獨攬藏族風情?
傳統(tǒng)的扎木聶,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多使用桑木、紅木、核桃木、木制作,以紅木制品為佳。琴體大小不一,常見者全長100厘米~110厘米。
共鳴箱似切開的半葫蘆形,長27厘米左右,面寬14厘米~16厘米,用整塊木料制作,上部較小,掏空內(nèi)腔,表面呈棱形,下部挖出橢圓形腹腔,表面蒙以山羊皮、獐子皮或魚皮。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開有一個彎月形出音孔。
人們手持扎年弦琴,邊彈邊唱,說唱故鄉(xiāng)的美麗,父母的慈祥,人間的苦樂,扎年琴的來歷等,地區(qū)之間演唱內(nèi)容基本相同,但在彈奏風格上各有區(qū)別。
銅欽
是藏傳特有的銅管樂器,主要用于盛大慶典或召集見臣民。
據(jù)藏文史書和有些早期壁畫記載,公元十世紀以前,銅欽就出現(xiàn)在西藏,分別用黃銅、銅、紅銅和銀制作。銅欽可達五米以上,一般長約三米左右,它音色低沉而威嚴,仿佛具有所向的氣勢。在西藏銅管樂中體形、音量也。
菩提子念珠成為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
念珠是禮敬法器的一種。藏傳的念珠一般一串有108顆。在修五加行之大禮拜、供曼扎時,為了方便計數(shù),也用25顆一串的念珠。藏傳念珠,一般由念珠本身、節(jié)珠(大家更常稱作隔珠)、佛頭、云珠或背云、計數(shù)器、卡子、掛環(huán)等幾大類構(gòu)成,在這些大類配件存在的同時還伴隨著各種各樣有意義的小配件的存在。
念珠材質(zhì)多種多樣,一般而言,菩提子念珠較常使用。根據(jù)佛經(jīng)記載,使用菩提子念珠可增上無量倍功德,而且適用于任何法門的修持。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因此菩提子也包含了成就佛果的意思。所以,菩提子念珠成為廣泛使用的法器之一,無論顯密宗都是如此。
扎木聶?藝術特色
扎木聶琴聲音色極具藏族特色風情,自由豪邁,熱情奔放。它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遠古時期西藏是一片大海,有一天從海水里走出一個美麗的仙女,她一邊彈著扎木聶一邊唱歌,后來人們知道她是天神和大海的女兒,由于她的歌唱的十分動聽歌詞也極美且富于文學性,人們都非常喜歡她稱之為妙音天女。從那兒之后扎木聶這種樂器就開始在藏族人民中流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