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配音員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廣告片中所要配的人物年廣告配音齡、身高、體態(tài)、精神狀態(tài)等等,從而確定要使用的音色。這一點特別需要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有人認為身材矮小的人聲音尖細,高大魁梧的人聲音渾厚。也有人認為又高又瘦有可能聲音又低又厚。但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總會有個別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譯制類廣告配音的時候能參考一下演員原聲以求在音色上相接近。需要注意的是,音色并不是配音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由于條件所限,很多時候配音員難以變換出多種不同的音色去適應(yīng)各種各樣的人物。

古人云:“聲有聲之形,其形惟何?大、小、闊、狹、長、短、尖、鈍、粗、細、圓、扁、斜、正之類是也。”大與小指的是音量;長與短是指聲音延續(xù)的時間;粗與細、堅與鈍是屬于音域的高和低的音質(zhì)問題,主要指如何運用共鳴腔;闊與狹、圓與扁、斜與正則屬于音色的問題。不同的共鳴腔運用、不同的咬字方式、不同的氣息運用和不同的語勢形態(tài)構(gòu)筑成廣告播音的不同聲音造型。需要注意的是,聲音造型可以使廣告語言帶有一定程度的渲染和夸張,并使其明顯區(qū)別于新聞報道性的播音語言。只是這份“化妝”,有時是淡妝,有時是濃妝,不論淡與濃,掌握一定的分寸仍是值得重視的。

配音員之間合作配音時往往不是面對面的,比如在為一個愛情故事配音時,配音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分別錄制自己那一部分臺詞,然后進行技術(shù)合成。
面對對象的缺席,配音員需要更為真實而強烈的對象感。因此,除了對情感的把控,影視配音員之間還要將工作狀態(tài)中真實的“對象感”加以著重訓(xùn)練。
那么怎么才能有對象感呢?
沒錯,就是想象力,你想象你的對象就在你面前,將自己的感情代入角色的情緒。如果實在想象力不夠豐富,那就用某些實物代替,比如拿來一支筆或者一個娃娃,把這些實物當(dāng)作是你的對象,快速進行配音工作的狀態(tài),有說話的感覺那么就有了對象感。
“對象感”要求配音員配音時設(shè)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及其反應(yīng),也就是從感覺上意識聽眾是哪些人及其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影視作品中,配音員合作本該通過真實碰撞而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火花,在長期的合作中形成奇妙的默契,但是,隨著影視錄音技術(shù)越來越先進,分軌錄音技術(shù)也跟著普及,未來的配音世界是散裝配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