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靠
美人靠的下端做出腳頭榫,安裝時插入半墻磚細面開好的孔洞中,靠的兩端箍頭上裝有金屬拉鉤等配件,與木柱相扣,以使之安全、牢固、美觀。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靠椅應算是世上早根據(jù)人體工程學設(shè)計的產(chǎn)品之一了——人體微凹的腰臀部,正好抵住鵝項稍凸的下部,人體微駝的后背齊巧靠了彎彎的鵝項上,體驗度。而今,“美人靠”在各地,特別是江南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在蘇州公交車站亭里甚至都設(shè)置了這種靠椅的簡略版。美人靠不再是美人們“妝樓瞭望、憑欄寄意”的標志,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每人靠”。

長長的美人靠可坐可倚,也可供人躺下。它的靠背彎曲,像鵝的頸項,所以又叫“鵝項靠”。美人靠出自江南水鄉(xiāng)的干欄式建筑,“鵝項”與吳語的“吳王”讀音相近,而吳王擁有美人西施,便引起人們很多關(guān)于西施的聯(lián)想。西施是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人,不知壓抑著多少憂愁。古人解憂,往往臨水登樓,眺望青山遠水和遙遠的故鄉(xiāng)。人們想象西施也會登樓解憂,倚靠在鵝項靠上,就把鵝項靠叫成了美人靠。這樣的傳說很美麗,卻與歷史不相符合,因為中國到了宋代才有椅子出現(xiàn)。

美人靠與干欄相依,干欄式民居出自江南古百越族,侗族和苗族的先民都來自江南水鄉(xiāng),在大西南重建家園,繼續(xù)修建干欄木樓。它們的木樓都有美人靠,貴州苗族的美人靠為講究。苗族擇高山聚居,密集的吊腳樓緊緊相連。如果去貴州旅游,見到有美人靠的吊腳樓,多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美人靠叫“豆安息”,姑娘可以憑欄遠眺,也可以隨時走下木樓。她們沒有徽州女子的嬌貴,可是比她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