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定制漢服量體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求被量者站立端正,姿勢自然,不要深呼吸。
②.圍量橫度時,應注意皮尺不要拉是過松或過緊,要保持水平。
③.圍量胸圍時,被量者兩臂垂直;圍量腰圍時要放松腰帶。
④.冬季做夏季服裝,或夏季做冬季服裝,在量體時應根據(jù)顧客要求,適當縮小或放大尺寸。
⑤.量體時要注意觀察好體型特征,有特殊部位要注明,以備裁剪時參考。
⑥.不同體型有不同要求,體胖者尺寸不要過肥或過瘦或者體瘦者尺寸要適當寬裕一些。
⑦.量體要按順序進行,以免漏量。
帶你了解明制漢服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jù)漢族的傳統(tǒng),“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后期更出現(xiàn)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于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shù)款式和特征流傳至今。近代至現(xiàn)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制漢服特點
以前襟的紐扣作為主要系結物之一體系漢族傳統(tǒng)
漢服主要特點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補服。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
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fā)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shù)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
漢服的樣式有哪些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很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漢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xù)了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較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xù)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后來則以襦裙為主。
淺析重慶漢服和唐裝有什么區(qū)別
如果您說的是現(xiàn)在市面上賣的那種“唐裝”(即千年首腦會議所著服飾)的話,那么我可以告訴您,這種服飾與漢服沒有任何關系。這種“唐裝”是由滿清時的馬褂,加上西式裁剪而成的。漢服,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總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其主要特點為:交領、右衽、系帶,當然也有少數(shù)為對襟。
注意,漢服穿著的固定都是通過系帶,紐扣到明朝也只是在褙子上更多地起著裝飾作用,更別說像“唐裝”那樣一排盤扣了。其實漢服和“唐裝”很好區(qū)別的。但如果您指的是唐朝時期的服飾的話,那就不一樣了。唐朝時期的服飾當然包括多個民族,如果僅以漢族來說,那么當然是漢服在唐朝這一個特定時期的特色。不過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漢服不以朝代劃分,而是以款式分。
常見的漢服款式有襦裙、深衣、袍衫等,不同的漢服款式基本不變,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特色,體現(xiàn)不同時期的流行與審美罷了。然后再說一點。漢服就是漢服,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不是僅僅指"漢朝服飾"。不同朝代的衣飾,只是漢服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發(fā)展而已。另外所謂“宋服”、“明服”,漢服不以朝代分,根本沒有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