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七絕·贈水族水書學者韋世方
序:韋世方從事水族文化研究,參與水書《壽寅卷》、《金堂卷》、《日歷卷》等近十個卷本的翻譯、注音和修稿。編撰《水書常用字典》。參與《中國水族寶典》、《民族文化進校園小讀本》、《水族百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概況》、《貴州民族文化大觀?水族卷》的譯注或有關篇章的撰寫。北流型、靈山型.大多數(shù)冷水沖型澆口設在鼓側(cè)的范縫上,縫隙式澆注,使青銅臺金熔液沿著鑄型自下而上通過縫隙澆口由兩面注人型腔,液流乎穩(wěn),充填迅速。
木樓青瓦小窗臺,明月掌燈書卷開。
萬壑千巖留不住,乘風破浪出山來。
2、七絕·贈水族教師楊昌盛
序:楊昌盛是一名秀的中學教師。為弘揚水族民族文化,他創(chuàng)辦了“月亮山文學部落”網(wǎng)站,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古典詩詞,在網(wǎng)站上和國內(nèi)多家詩詞刊物上發(fā)表。
殷勤相約水鄉(xiāng)行,不惜傾囊招遠朋。
吟就詩文何處寫,家山點亮一明燈。
3、七絕·贈黔湘諸位詩朋文友
序:這次借過水族端節(jié)之機會,黔湘詩朋文友相聚三都,余為年長者。
日薄西山無別求,水鄉(xiāng)有幸識荊州。
濫竽尚可偷充數(shù),老朽何妨試展喉。
從現(xiàn)存壯鄉(xiāng)銅鼓的數(shù)量上來看,廣西所藏銅鼓約占全國總數(shù)三分之一還強,居中國首位。1980年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在中國作了一次普查,當時收世故藏于中國國內(nèi)各級博物館、管理機關和有關大學、研究所的銅鼓,總數(shù)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廣西各級博物館、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銅鼓陸續(xù)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間還不計其數(sh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入藏的銅鼓目前已增至三百四十三面,不僅是國內(nèi)收藏銅鼓多的博物館,而且也是全世界收藏銅鼓多的博物館。3、制外范把細泥敷在蠟模上做外范,各塊都要均勻填實,以保證鑄型輪廓和花紋的清晰,又在細泥外敷上一層粗泥料以增加強度.制范時注意在鼓面中心太陽光體處留出澆口,在蛙的眼位穿出氣孔,在足沿留出蠟口,使外范成為一個渾然一體的完整鑄范。
大型銅鼓雕塑廠家有的有豐富的共存,有的有明顯的年代標識,為銅鼓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標尺。如1977午在田東縣祥周鍋蓋嶺出土一面殘銅鼓,伴出有銅劍、銅戈、銅矛、銅斧等青銅器,其銅戈、銅矛、銅劍都有明顯時代特征,可以推定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戰(zhàn)國時代墓,因而也就確定這面銅鼓制作的時代為戰(zhàn)國晚期。1976年秋在貴縣羅泊灣一座大型土坑木槨墓出土完整的銅鼓兩面和已改制成三足銅案的銅鼓一面。這三面銅鼓都屬石寨山型,共存的一千余件,經(jīng)過分析比較,確定這座墓的時代屑西漢初期,三面銅鼓當然也就是西漢前期或更早一些時候制作的了。如1977午在田東縣祥周鍋蓋嶺出土一面殘銅鼓,伴出有銅劍、銅戈、銅矛、銅斧等青銅器,其銅戈、銅矛、銅劍都有明顯時代特征,可以推定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戰(zhàn)國時代墓,因而也就確定這面銅鼓制作的時代為戰(zhàn)國晚期。1972年在西林縣普馱糧站出土四面銅鼓,同時伴出青銅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過對比研究,確定它們屬西漢前期
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圖,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huán)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嘤秀~鼓,方二尺許者,極可愛玩,類為士大夫搜求無遺矣。這種銅鼓造型美觀,紋飾精細,蟾的形象富有變化,生動傳神,能給人產(chǎn)生美感,“可以玩好”,引起士大夫的廣泛搜求。最有趣味的是疊蛙,也稱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達三四層的??梢哉f,在人們的心目中銅鼓是一種有著極高藝術價值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