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比如吃東西沒有胃口,吃不下東西,沒有吃的欲望或者吃什么東西都味同嚼蠟,體重明顯增加或者明顯減低,時常感覺疲勞、疲憊。一個人內(nèi)心痛苦可能不愿意跟別人說,但他的一日三餐是否正常是可以看見的,要學會觀察他的飲食,以此為依據(jù)去判斷。
比如在日記中或者其他一些作品中會透露出一些信息,如感覺生活無望,活著太痛苦,不如死了算了。甚至在口頭上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說這樣的話:我離開的話可能別人能過的更好等。再有就是可能出現(xiàn)一些自傷、自我傷害行為。
評估風險程度
核對“自殺意念”,在核對完以上內(nèi)容后,我們會形成一個初步的風險水平判斷,例如:他很痛苦,又很絕望,他曾經(jīng)采取的策略已經(jīng)無法幫助到他,他所處的環(huán)境里面還充滿著大量的壓力性因素。這樣我們對求助者的風險水平就有了一個更加具體、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直接對求助者的風險水平進行核對,了解求助者是否想過要自殺,即是否存在“自殺意念”。討論每天能具體做些什么,鼓勵病1人盡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核對“自殺嘗試”
如果求助者有自殺計劃,咨詢師就要繼續(xù)向下延伸,進行行動層面上的核對。如:“你有沒有去嘗試過”,“是不是真的去試過”,“你是不是爬到樓頂上去過”,“你計劃去跳樓,是不是去考察過?”,“能告訴我你都采取過哪些行動嗎?”——這叫“自殺嘗試”。
核對“自殺中止”
顯然,這個人還能打電話尋求幫助,意味著這個人還沒有自殺成功,但這不意味著他沒有去實施過自殺。這個自殺不只是自殺嘗試,而是真的去實施,比如以前我的一個來訪者曾跟我說道“我已經(jīng)站在樓頂上了,我已經(jīng)把腳邁過欄桿了,這時我發(fā)現(xiàn)底下有人,我覺得這樣跳下去不好,會傷到別人的,于是我就沒有跳下去?!被蛘摺拔乙呀?jīng)吃藥了,然后家里人發(fā)現(xiàn)了把我送去醫(yī)院”——這叫“自殺中止”。所以我們要不斷強調(diào),痛苦超出個體應對痛苦的資源時,自殺就會發(fā)生。
親人去世的悲傷反應(居喪反應):急性反應:在聽噩耗后陷于極度痛苦。干預原則為讓居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給予支持性心理。引起危機的常見原因:急性殘廢或急性嚴重的疾?。粦賽坳P系破碎;基本操作要領人文關懷,心理支持,操作要領:傾聽,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接納,抱持,共情,肯定化技術,去病理化(正?;M蝗皇ビH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親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鼓勵自信,不要讓當事者產(chǎn)生依賴心。把心理危機作為心理問題處理,而不要作為疾病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