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說到艾灸,很多人反應是想到了扎針——針灸。實際上針灸不是一種療法,而是兩種療法——(扎針)和艾灸——的合稱。針灸一詞印證了艾灸在中醫(yī)領域里的歷史地位,大家談及艾灸就想到,也說明了艾灸尚未能被民眾所廣為熟知。
艾灸療法是中醫(yī)的三大療法之一(灸、針、藥),是一種通過艾火刺激人體穴位以達到防病目的的方法。艾灸養(yǎng)生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熱力達到溫通經絡,,驅寒除濕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藥力,因為艾草是中藥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所以古人經過千年的摸索,終將艾草定為施灸的主要原料。古人云,煙熏火燎謂之灸,可見煙熏火燎二者兼?zhèn)洳趴砂l(fā)揮出艾灸的作用。
灸法有文字記載,早見于《左傳》。《莊子?盜跖篇》中記載孔子的一句話 “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以及《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都從側面反映了艾灸療法在當時的盛行。早的灸法專著出自漢代的曹操之子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晉代醫(yī)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備急方》書中所錄針灸醫(yī)方109條,其中99條為灸方,可見灸法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針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學已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唐太署中有灸師和針師的區(qū)別。宋代是灸法的頂峰,形成了多部艾灸專著,至宋代灸法專著更不斷出現,如《黃帝明堂灸經》三卷、聞人耆年之《備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經》八卷以及莊綽《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這些專著在不同時代,從不同角度記載和總結了古代醫(yī)家灸法經驗。
排病反應因人而異,根據我們的實際經驗,一千個人灸后會有一千種反應。大概歸納下有如下幾大類,這些都是我們艾灸調理種經常遇到的:
1.灸后上火,表現為口干舌燥、牙齦、頭暈等,秋冬季艾灸更為易于上火。艾灸所擅長的是扶陽,灸后體內陰陽暫時被打破,陽氣上延,即表現為上火的癥狀,一般為正?,F象,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①、適當控制艾灸的火力和時間,可以根據自身體質虛寒的程度,選擇適當的灸具、火力,靈活掌握艾灸的時間。體質虛寒重的,可以用多孔的、多眼的等火力大的,灸的時間也可適當延長,否則不要刻意選用大火力的灸具,或灸的時間太長等,要適合自己的虛寒程度,這個要在灸的過程慢慢感受摸索。
?、?、灸前灸后多喝溫開水,艾灸屬火,可加速新陳代謝和體液循環(huán),補充適當的水分很重要,以溫開水為宜。
4、痰濕質:
平素身體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惡動,口中粘膩。食量較大,多汗,既畏熱,又怕冷,適應能力差。病則胸脘痞悶,痰多;或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接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身頭重困,關節(jié)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苔多膩,常見灰黑,或舌面罩一層粘液,脈濡或滑。此類人宜多參加體育運動,讓疏松的皮肉變致密結實一些。方面,當用溫藥調補,飲食上,且勿過飽,忌肥甘厚味。
5、瘀血質:
平素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甲錯,常有出血傾向,皮膚局部有瘀斑,或身體某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塊,推之不動,舌質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澀,或結代。此類體質,重在氣血暢通,為此,要常常加強體育鍛煉,飲食上多吃二些養(yǎng)血的食品;上應法瘀,并配以。
其實以上體質都可以艾灸,陽虛的人更適合艾灸。灸,除了腹部穴位,多灸一下足三里和三陰交,灸之前之后多喝水,以防上火。一旦上火了,減少艾灸的時間就可以。慢慢來,開始上火、有排斥反應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