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搭積木的快感與痛苦,那就是搭起來后將其推倒,倒下去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牢固與安全感,只有倒塌的破壞感,還有一個口號是“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其本意是指建筑生產的各個部件可以像汽車零件一樣分別生產,再通過生產線方式組裝在一起,世界上多數汽車都是按照這種方式生產的。汽車的部件早就實現社會化供應,而建筑行業(yè)的部件供應中人為因素比重大,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當房子出問題時,可以隨便換個配件解決嗎?顯然當前建筑問題是不能按照汽車工業(yè)的思路簡單對待,喊這樣的口號只會淡化建筑工業(yè)化難題,無助于市場真正認識建筑工業(yè)化的優(yōu)勢與本質。
我們來聽聽在“2016中國鋼結構發(fā)展高峰論壇”上兩位老總的發(fā)言。一位是馬鋼董事長高海建。他說,1999年,馬鋼引進條H型鋼生產線,鋼結構有過一段春天,發(fā)展的很快。10多年過去了,鋼結構現在遇到的問題還是當年的問題,只不過暴露的更加尖銳和充分而已。中國鋼結構發(fā)展路長道遠,恕我直言,中國還沒有這種文化,沒有這種消費,也沒有龐大的支持體系,現在不應該成為主流。另一位是寶鋼鋼構董事長郝榮亮,他說,中國鋼結構能做到1億噸嗎?1億噸可以救得了鋼構行業(yè)嗎?救不了!有人說我們的鋼產能是10億噸,有人說鋼產能12億噸,我寧肯相信是12億噸,因為有很多鋼廠其實就沒飽和。有人說中國經濟加在一塊鋼產量4億噸就夠了,有的人說是應該美國的10倍也就是8億噸。我覺得不見得都有道理,日本現在是1億噸左右,美國大概8千萬噸到1億噸吧。美國不是發(fā)展得好好的嘛?那么多航母、那么多軍艦。而日本不是也發(fā)展得好好的嘛。去年進口國外的鋼材有2萬噸。過剩這么多,為什么還不能替代進口這一塊呢?
巨大的海外需求帶來了市場機遇。目前,中國大型鋼結構企業(yè)已經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進行戰(zhàn)略布局。例如,中建鋼構在阿聯(lián)酋、巴基斯坦、阿布扎比、科威特、阿爾及利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承建了一批標志性建筑;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承建鋼結構工程;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參與9項海外鋼橋項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qū);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有12個海外鋼橋建設項目,分布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