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農(nóng)村打井風水方位有講究:傳說,當初蔣杭打井時,正逢河干泉竭、連年無雨的大旱之際。村民請來的風水先生圍著村子前后左右跺了幾腳,搖搖頭走了。日落時分魯班來了,只見他從懷里掏出一個瓷碗來,碗底朝上,倒扣地下,第二天日出之時,魯班翻碗一看,雖不見水珠,但有一股霧氣隨風飄去,魯班心里有了底。正待轉(zhuǎn)身,猛見光禿禿的地面上,有一根針尖似的葛草芽子萌出地面,魯班一喜,當即鎖位定樁,遂井成泉旺。
埋藏在基巖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這種水運動復雜,水量變化較大,這與裂隙發(fā)育及成因有密切關系。裂隙水按基巖裂隙成因分類有:不同方向的構造應力性質(zhì)不同,某些方向上裂隙張開性好,另一些方向上的裂隙張開性差,甚至是閉合的。綜上所述,裂隙水的存在、類型、運動、富集等受裂隙發(fā)育程度、性質(zhì)及成因控制,所以我們只有很好地研究裂隙發(fā)生、1發(fā)展的變化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掌握裂隙水的規(guī)律性。
農(nóng)村打井怎么樣尋找水脈:
1、“撮箕地,找水有利”。三面環(huán)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較多。
2、“兩山夾一溝,溝巖有水流”。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巖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里打井,水源較為可靠。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