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多在歡樂和喜慶的場面中出現(xiàn),但過去在苗族和瑤族的活動中敲擊銅鼓卻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敲擊銅鼓伴隨歌舞,常常與祈年禳災等祭祀活動密切相關(guān)。由于鑄造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fā)展到顛峰階段。我國歷代詩人墨客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敲擊銅鼓,載歌載舞賽神的情景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描繪。如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河瀆神》中詠道:“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離別櫓聲空蕭索,玉容惆帳妝薄。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p>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銅鼓,經(jīng)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馴樂苗族鄉(xiāng)上朝韋氏民間銅鼓鑄造廠20個工人長達6個多月的日夜,終于鑄造出爐,作為迎接新年的“賀禮”。該銅鼓由廣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鐵匠出身的兄弟倆,自上世紀90年始采用沙模鑄造方法攻克了銅鼓鑄造中的道道難關(guān),經(jīng)過多年揣摩、反復試驗,在歷經(jīng)數(shù)不清的失敗之后,終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藝和其他核心技藝。目前銅鼓多擺放于辦公居家等場所,適合送外賓,國外友人,集團公司的開業(yè)喬遷之吉祥禮品。該面銅鼓是目前世界大銅鼓,將于2016年1月16日在廣西桂林市為銅鼓舉行吉尼斯世界紀錄評審活動。

銅鼓不但是一種樂器和重器,而且是一種裝飾圖案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品。銅鼓上的各種圖案,形象地反映了當?shù)孛褡宓纳鐣?、風俗習慣和意識。因此,有的人說,銅鼓圖案本身就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民族歷史教科書。
銅鼓表面裝飾普遍的是幾何紋飾,以單純的點、線以及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則構(gòu)成各種圖案。有的幾何紋樣,充當主體紋飾,表現(xiàn)一定的主題思想;有的組成豐富多彩的幾何紋帶,作為邊飾,起著陪襯烘托、美化主體紋樣的作用。常見的幾何紋是云紋、雷紋、水波紋、席紋、錢紋、櫛紋、三角齒紋、細方格紋、羽狀紋、網(wǎng)格紋、菱形紋、圓圈紋、同心圓圈紋等等。民間傳世銅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上千年的不斷使用,如今破損已經(jīng)十分嚴重。


壯鄉(xiāng)銅鼓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shù)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充分體現(xiàn)了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面貌。南方古代把銅鼓當作權(quán)利和財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視為神器,對它頂禮膜拜。銅鼓都為青銅鑄,大小不一,直徑在一百厘米以上,僅十余厘米,重量自數(shù)十斤至數(shù)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圖案,中心為月光形,邊緣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3、七絕·贈黔湘諸位詩朋文友序:這次借過水族端節(jié)之機會,黔湘詩朋文友相聚三都,余為最年長者。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