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阿拉伯及意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fā)源地,但可考的關于面條的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一般市售的新鮮切面都是機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掛面要好,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搟面面條的制作方法,因季節(jié)的更替不斷變化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面條、拉面條、燴面條,里面放些干菜、酸菜或新鮮青菜。而且在2005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掩埋)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制成,有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面條是起源于中國。
“北方面條,南方米飯” 這句話概括了古代中國的地方主食的特色。中國人每逢生辰設于宴會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由于古代中國食品衛(wèi)生條件較差,相對于其他食品而言,經(jīng)過煮沸的面條為潔凈,可以極大地減少腸胃疾病的發(fā)生,因此面條成為中國常見的食品之一。由于制條、調(diào)味、粗細的不同,從而使中國各地出現(xiàn)了數(shù)以千計的面條品種,遍及各地。中國、阿拉伯及意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fā)源地,但可考的關于面條的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
今人考證,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面團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鍋煮成。2、取適量面粉,加入一個雞蛋,加入適量水,將面和好,將面和的硬一些,將和好的面團放置一會,醒透。如果將“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帶廣為流傳的刀削面。后來制面工藝改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樣粗細,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耙艘允峙R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齊民要術》),這時面的樣子類似寬面條。到晉時,又成細條狀。傅玄《七謨》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這幾乎可以和厲恩海的手藝相媲美了。
蘭州正宗牛肉面【材料】:熟牛肉、拉面、牛肉清湯、牛油、白蘿卜片,油潑辣椒,香菜、蒜苗。【佐料】:陳醋【做法】:1、煮過牛肉的湯撇去浮沫,加入白蘿卜片和牛油煮沸,待用。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2、香菜、蒜苗切末,熟牛肉切丁,待用。3、將面粉加堿揉好,手工拉成面條(有一定難度,也可以用壓面機壓好),煮熟后撈出。4、中國面條中舀入清湯(淹沒面條),抓香菜、蒜苗末,牛肉粒,澆上油潑辣椒即可食用。(油潑辣椒制法:上好紅辣椒面,白芝麻,花椒面,鹽混合裝瓷碗。將清油燒7—8成熟后倒入瓷碗攪勻,油的量一定要超過辣椒面的量。辣椒食用量憑個人口味。)5、使用時淋一點陳醋去腥,中和面堿。注:正宗牛肉拉面面型多樣,有龍須細,細,二細,三細,韭葉,柳葉,寬,二寬等等,拉面師傅會依每個人口味不同制出不同的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