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芙蓉等皮造者,統(tǒng)曰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河南所造,未詳何草木為質(zhì),北供帝京,產(chǎn)亦甚廣。又桑皮造者日桑穰紙,極其敦厚。東浙所產(chǎn),三吳收蠶種者必用之。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凡造皮紙長闊者,其盛水槽甚寬,巨簾非一人手力所勝,兩人對舉蕩成。若欞紗,則數(shù)人方勝其任。凡皮紙供用畫幅,先用礬水蕩過,則毛茨不起。紙以逼簾者(2)為正面,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3),粗意猶存也。
(1)用藥得方:用藥得法。
(2)逼簾者:與簾相接的一面。
(3)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蓋料即紙的背面,疊紙時朝上,故曰蓋料。背面因是紙漿蕩浮而成,故較粗糙。
(4)蠲糨(juān jiànɡ)紙:為五代時溫州(即永嘉)所造,吳越國王錢镠以貢此紙者蠲其賦稅,故名蠲紙。
(5)薛濤箋:薛濤為唐代女,精,晚年居于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紅箋紙,有名于時,號薛濤箋。此為后世,沿用其名。
這款拓款刷不僅做工十分精美,刷毛干凈整齊,刷面也十分平整圓潤,實木手柄,表面精細磨光,手感超好,除此之外,小巧的外形看上去非常的簡潔大氣,處處透露著典雅別致,既可收藏,亦能送禮。和這款拓款刷相比,傳統(tǒng)棕刷可以說是“一無是處”,退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3)蒸煮竹捆和石灰一起放入木制的蒸煮鍋中,加清水,燃火蒸煮,鍋中的溫度保持100℃左右,約蒸煮8-9天,使竹料堿化。
為一探究竟,記者特別采訪了金石印坊CEO江豪旭先生,得知這款拓款刷是安徽巨來文化用品廠研發(fā)的一款篆刻產(chǎn)品,該廠與金石印坊合作多年,深知金石印坊在篆刻用品行業(yè)的市場地位及性,特別將這款產(chǎn)品授權(quán)給金石印坊銷售。
“蔡倫發(fā)明造紙術(shù)”的根據(jù),來源于中國重要的史書《后漢書》。由于《后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記錄非常明確,而且《后漢書》在當時和歷史shang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它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后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范曄(398 -445)在《后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于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fā)明的。各個工序1)浸泡把捆束著的構(gòu)皮原料打開,浸在清水中,3-5天之后,再捆成小把,然后再浸2-3天就打撈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