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漢服文化|你所不知道的坦領
坦領:
又稱U領,漢服半臂中的一種,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fā)展出的一種短外衣。由于胡文化在當時的唐代各層間的廣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為一種風尚。流行于隋代宮廷內(nèi),先為宮中內(nèi)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特點:
坦領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宮廷內(nèi),先為宮中內(nèi)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袒胸裝不僅在宮內(nèi)或歌舞伎中流行,而且日漸影響到民間,有詩為證:"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上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這是周濆《逢鄰女》詩對袒胸鄰家女子美妙形象描繪。才女趙鸞鸞之《酥乳》謂:"粉香汗?jié)瘳幥佥F,春逗酥融綿雨膏。浴罷檀郎捫弄處,靈華涼沁紫葡萄。"
“漢服”一詞較早起源于漢書,始于黃帝。你可能認為漢服是指漢朝服裝,但它是指從黃帝到清初的“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
如今流行一詞叫“漢服坑”,意思就是當你真正喜歡上漢服文化時,就叫入“坑”了。我就是“坑”里的。我入坑的時間不算長,從小學六年級算起,坑齡剛滿一年多。但我的衣櫥里已經(jīng)收藏了十套不同型制的漢服了。
漢服的形制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因為各朝代的審美傾向是不同的。
我的漢服中有三套齊胸漢服,每一件都有自己的名字。并不是我多寵愛他們,只是設計師把他們視為已出,出廠之時,已經(jīng)依依給他們起好了古韻十足的名字:“花神祭” 、“濯香泠”、“青鳳來”。
齊胸儒裙,如果你看古裝片的話,能大概知道,它是隋唐五代時期女子裙裝的樣式。那時期的女子將裙腰束在胸上?!霸葡胍律鸦ㄏ肴荩猴L拂檻露華濃。”也并不是楊貴飛一人獨享漢服的華美。大唐鼎盛時期,也是漢服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的漢服材質、色彩、圖案等呈現(xiàn)出的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紛繁的面貌。通過漢服自身獨特的魅力以及其獨特的歷史,那時的唐代漢服影響了整個亞洲各國。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甚至已經(jīng)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比漢服還要出名了。
?漢服復興一般要有以下這幾個條件:
1、大部分普通民眾對此有比較強的興趣和渴望。
2、有一些敏銳的資本已經(jīng)嗅覺到這其中的市場,并投入運作。
3、有大量的精英人才投身進去并能創(chuàng)作出多件優(yōu)等作品,在時尚圈明星圈引發(fā)熱點話題受到追捧。
4、有多家活動策劃團隊研發(fā)相應的好的方案,比如漢服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特色古城旅游的策劃,或者和某城市形象推廣合作。
5、有成熟的標志性的以漢服為主元素的服裝品牌。
6、宣傳推廣不再側重歷史傳承狹隘特屬的民族服飾,而是舉重若輕的強調誰都無法忽略和回避漢服的美,和適合中國人的體型更能表現(xiàn)中國人的氣質。
7、漢服更多是化整為零把各種元素運用日常服飾里,像漢領T恤之類的我會毫不猶豫下單,妹紙就算穿平常的裙子,但加一件漢服元素的腰封(腰帶),這也可以叫漢服。不再一味強調整體制式正統(tǒng),而是讓更多的人有嘗試的沖動和消費一把欲望。
8、不要再以五四運動的思維來復興漢服。
1分鐘帶你初步了解漢服基本知識
1.漢服基本知識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qū),以“華夏一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tǒng)服飾和裝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的體現(xiàn)。
漢服通過儒家和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等等服飾均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2.形制類型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和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chang)”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根據(jù)場合還可以將形制分為三種:
禮服:為舉辦重大節(jié)日,慶典。如:朝服,嫁衣。
常服:日常外出時所穿。如:袍服(深衣),襦裙。
便服:日常的居家便裝,勞作服。一般為上身短衣,下身長褲。
按照場合所分不同場合的漢服
按款式分:內(nèi)衣,中衣,外衣,罩衫,配飾,首服,足衣
其中,外衣分為:深衣和襦裙兩類;罩衫分為:褙子,大氅,褙心,半臂,斗篷五類;首服,也稱“頭衣”,可分為冠冕類,巾帽類;足衣則是著于足上的裝束,簡單理解為鞋襪。
注:按款式分類的漢服形制多種且繁雜,我們將會重新發(fā)文著重介紹,在此,不多做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