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當(dāng)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大多供奉的是中國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翻模佛像古代的金銅佛像是用蠟法鑄造的,而現(xiàn)代鑄造往往用塑膠翻模法或翻砂法,清末民國時古玩商,專仿唐代以上到北魏時期的。為什么供奉布袋和尚的造像呢?布袋和尚出現(xiàn)在南宋高宗時代,跟岳飛是同時代的。當(dāng)時在浙江奉化出現(xiàn)一位肥頭大耳、大腹便便,拖個大布袋到處行化的法師,本名契此,但大家都?xì)g喜稱呼他“布袋和尚”,既形像又親切。他把別人所給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投入布袋。如果有人問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只手往下一垂。笑嘻嘻的一言不發(fā)站在那里。問者若有所悟,明白這是讓他放下。別人又問放下以后怎么辦呢?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揚長而去。問者望著他遠去的身影,微微點頭,知道法師教他放下自己,提起眾生。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竇寺示寂前說了“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偈語,告訴大家他的身份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往后道場中的彌勒菩薩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佛像藝術(shù)佛像藝術(shù)的出現(xiàn),是公元一、二世紀(jì)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chǎn)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產(chǎn)生后的六百年間,佛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xùn),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直到公元一世紀(jì)前,并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xiàn)。


羅漢堂
供奉五百羅漢,佛經(jīng)中所說的隨侍佛陀的五百個羅漢,也有的說是佛滅度后,結(jié)集三藏的五百個羅漢。這個喜愛是真誠的、是清凈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家也稱作慈悲。
佛菩薩像有什么姿勢和形象
佛菩薩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臥像四種。其中佛與菩薩像多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腳的,有身軀微向前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結(jié)跏趺坐像,兩膝跪地的長跪像,還有右膝跪地左腳直立的等等種類。
臥像,又稱涅槃像,此像只有釋迦如來涅槃像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