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各種精美銅香爐都是藝術品的精粹,其藝術魅力在于造型古樸凝重,恬靜典雅。歷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香斗、手爐、臥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盒、香夾、香插、香盤、香匙、香鏟、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竹木器、金銀、琺瑯及玉石等。其色澤細膩滋潤,溫柔雅麗,或紅斑綠銹,古意怏然。但凡這類銅香爐,只要不傷不殘,無論有無款識,都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例如,東漢、魏晉盛行的博山爐,其爐蓋像座小山,并雕鏤人物野獸;宋代高腳三足鼎式獸面紋青銅器香爐;明代宣爐和蟠龍款繩紋立耳銅香爐等等眾多銅雕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
歷史 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樸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xiàn)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tǒng)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yōu)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只足,粗壯結實,穩(wěn)穩(wěn)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印度傳入中國后,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東晉以后佛學又與玄學趨于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宋代出現(xiàn)了瓷制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燒烤,很快就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直到南北朝時期,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并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