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推燙 推燙是運用熨斗的推動壓力對服裝進行熨燙的方法。此方法經(jīng)常被使用,特別是在服裝熨燙一開始時,適于服裝上需熨燙的部位面積較大,而其表面又只是輕微折皺的情況。
(2)注燙 注燙是利用熨斗的部位對服裝上某些狹小的范圍進行熨燙的方法。此方法在熨燙紐扣及某些飾品周圍時比較有效。操作時,將熨斗后部抬起,使尖部對著需熨燙的部位進行加力。
(3)托燙 托燙是將需熨燙的服裝部位用手或“棉饅頭”(一種熨燙工具,用白布包裹棉花制成)或燙臺端部托起進行熨燙的方法。此方法對于服裝的肩部、胸部、袖部等部位比較有效。操作時,不能將以上部位平放在燙臺上,而應用手或“棉饅頭”或燙臺端部將其托出,結合推燙進行熨燙。
(4)側燙 側燙即利用熨斗的側邊對服裝局部進行熨燙。此方法對形成服裝的筋、裥、縫等部位的熨燙比較有效,而又不影響其他部位。操作時,將熨斗的一個側面對著需熨燙的部位施力便可。
5)壓燙 壓燙即利用熨斗的重量或加重的壓力對服裝需熨燙的部位進行往復加壓熨燙,有時也稱為研磨壓燙。此方法對服裝上需要一定光澤的部位采用,反之則不能采用。操作時,將熨斗在需熨燙的部位往復加壓熨燙便可。
(6)燜燙 燜燙也是利用熨斗的重量或加重的壓力,緩慢地對服裝需熨燙的部位進行熨燙。此方法主要針對領、折邊等不希望產(chǎn)生強烈的光澤部位比較有效。操作時,對需熨燙的部位重點加壓,但不要往復摩擦。
(7)懸燙 懸燙是利用蒸汽產(chǎn)生的力量對服裝需熨燙的部位進行熨燙的方法。此方法用于去掉那些不能加壓熨燙的服裝折皺,如起絨類的服裝。但操作時應注意絨毛方向,以保持原絨毛狀態(tài)為原則。
器熨燙 機器熨燙是用上節(jié)所介紹的各種整燙機進行熨燙的方法。此方法比手工熨燙質(zhì)量統(tǒng)一、。但由于其是依靠整燙機的模頭對服裝進行的整體熨燙,故對一些細微之處難免顧及不到。
(1)溫度 整燙機的溫度是靠蒸汽量與調(diào)節(jié)兩模頭之間的距離來控制的。蒸汽量有兩個使用方法:一是上模頭送汽、下模頭不送汽;二是上、下模頭同時送汽。兩模頭之間的距離小,則溫度上升;兩模頭之間距離大,則溫度下降。因此,整燙機的溫度小時是兩橫頭之間距離較大且下模頭不送汽時;溫度高時是兩模頭之間緊緊相壓且上下模頭同時送汽時。蒸汽中含有一定的水分,一般在10%~25%,水分的多少可通過控制供給的蒸汽量達到。
(2)壓力 整燙機的加壓方式有兩種:機械式加壓與氣動式加壓。機械式加壓依靠調(diào)節(jié)上模壓力調(diào)節(jié)器控制;氣動式加壓通過調(diào)節(jié)上模壓力氣動閥控制。在操作時可用紙張、布試調(diào),同時應考濾到此壓力與熨斗加壓方式的不同。同樣的加壓,如在硬性物體之間,服裝上的壓力較大,如在軟性物體之間、軟性與硬性物體之間,其柔軟的程度會抵消一部分壓力。
(3)冷卻 服裝在熨燙完成后,通過抽濕系統(tǒng)的控制,使底模形成負壓,讓空氣迅速透過置于其上的服裝,從而將服裝上的蒸汽熱量和水分隨空氣一起帶走。
冷卻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合模冷卻,也就是當上下模頭仍合在一起時冷卻,此方式所需的時間較長,定形效果好;
另一種是開模冷卻,即將上模開啟冷卻,效果比上一種稍差,但時間較短。
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步:將服裝放在下模頭上;
第二步:降下燙臺頭部,使用蒸汽噴射;
第三步:抬起燙臺頭部,使取形服裝以便它平整光滑;
第四步:合攏燙臺頭部,再一次使蒸汽噴射;
第五步:抬起燙臺頭部,使用真空吸濕去除濕氣和熱量。
從第二步到第四步常常結合使用。
溫度:是利用熨斗的溫度促使織物纖維內(nèi)部結構排列發(fā)生劇烈變化,并通過控制溫度 的高低來控制纖維分子運動的程度(膨脹或收縮),從而達到熨燙的需要,但是熨燙所用的溫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各種面料纖維不同,需要的溫度也不同,溫度過低,不能使纖維分子產(chǎn)生運動,達不到熨燙的目的,相反,溫度過高,會使纖維發(fā)黃,甚至碳化分解,也會使合成纖維收縮,熔蝕,因此掌握適宜的溫度,對于熨燙衣服至關重要。
水分:是指衣物本身所攜帶的水分和熨燙時所添加的水分(噴水、蒸汽),纖維中所含的水分也是促使纖維發(fā)生變形的一個重要因素,濕度適當,織物定型快,會加快熨燙的速度,濕度小,織物不易定型,而濕度過大,
一是水分不易燙干,會出現(xiàn)反潮(即燙平后過一段時間后又回到原狀態(tài))
二是會對容易縮水的織物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壓力:熨燙中的壓力,是指熨斗自身的重量加上操作熨斗時的壓力(胳膊上的力量),對衣服所起的機械性壓迫作用,對于不同的纖維,必須根據(jù)情況采用適當?shù)膲毫Α?
抽濕冷卻:利用燙臺的吸風,吸走衣物上的水分和溫度,使衣物迅速冷卻定型,達到熨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