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公元1世紀,人們發(fā)明了玻璃,羅馬人透過它觀察事物和做各種測試
公元1世紀,人們發(fā)明了玻璃,羅馬人透過它觀察事物和做各種測試。盡管如此,顯微鏡的出現(xiàn),大幅拓寬了人類的觀察范圍,也使得微生物學、醫(yī)學等學科取得了的進步。 他們用各種形狀的透明玻璃來做實驗,其中就有邊緣薄、中間厚的玻璃。 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你把“鏡片“放在物體上,物體會看起來變大了。 這些所謂的鏡片其實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鏡片,應該叫放大鏡,或者凸透鏡。 ”透鏡“這個詞是從拉丁語詞匯”Lentil“演化過來的,因為它們的形狀非常類似于紅扁豆。
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等臨檢的另一只眼睛
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等臨檢的另一只眼睛 雖然說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已經(jīng)是全自動儀器進行的檢測,但是在關鍵時刻,還是離不開顯微鏡。7%,教學、生命科學、納米技術以及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支撐著顯微鏡市場需求,到2020年全球顯微鏡市場容量預計將達到95。記得在醫(yī)院實習的時候,經(jīng)??吹接行├蠋煏泵诺厝フ乙呀?jīng)放在標本庫的標本,然后拿出來之后涂片鏡檢。 有時候,A老師在顯微鏡下觀察了十來分鐘之后,還會叫來B老師一起看,看完討論之后才會在報告單上進行審核簽字。后來,老師告訴我之所以鏡檢,是因為那位患者的血常規(guī)出現(xiàn)了危急值或非常詭異的現(xiàn)象,而每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時候, 必須要進行鏡檢,只有真正在顯微鏡下看到,才能夠有信心下結論,這對臨床診斷和非常重要。
顯微鏡的故事,需要從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顯微鏡的故事,需要從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說起。當調換物鏡倍率后,應使聚光鏡轉盤轉至相應環(huán)形光闌位置,并重復以上調中步驟,使環(huán)形光闌與物鏡相板完全套準,然后再進行正常觀察??脊抛C據(jù)顯示,當時沿海地區(qū)的人們在金屬加工的時候無意制造出了歷塊玻璃。美麗的玻璃從那時候起就成為了貴重的觀賞物品,它的制造技術也因此流傳了下去。大約在公元4世紀,羅馬人終于挖掘了玻璃除了觀賞之外的其他功能:他們開始用玻璃來制造門窗、杯子等實用的東西。與此同時,我國則出現(xiàn)了利用水晶石打磨透鏡的技術,不過這通常只是作為飾物使用。13世紀,馬可波羅將這種水晶透鏡帶回歐洲,歐洲人因此學會了磨制鏡片的方法。制造業(yè)的發(fā)達,令玻璃成為了一種廉價的材料,因此,眼鏡制造業(yè)便紅紅火火地發(fā)展起來了。
顯微鏡筒在比較老式的鏡臺中
顯微鏡鏡筒 在比較老式的鏡臺中顯微鏡筒式物鏡和目鏡之間的連接部分,鏡筒具有一個的長度,被稱為機械筒長,它是指從物鏡的肩部到目鏡上緣的長度。在其中對顯微鏡研制開發(fā),分子生物學有貢獻的人為因素列文虎克,荷蘭籍。在現(xiàn)代的顯微鏡臺中,已經(jīng)不再把物鏡轉換臺、鏡臺和鏡筒固定的連接起來,物鏡轉換臺和鏡筒都是可以更換的,這種兩種結構成分的自由度具有更大的優(yōu)越性。各種不同類型的鏡筒,它們在鏡臺上可以旋轉360度,鏡筒的連接部位裝有堅硬的鉻合金圈,即使使用多年也不易磨損,并且仍然能夠方便的進行調節(jié)。 1、單目鏡筒 這是一種向前傾斜45度并且只有一個目鏡的鏡筒,它主要用于簡單的教學顯微鏡,對于熒光顯微鏡中非常昏暗的像經(jīng)常使用這種鏡筒。 2、觀察雙目鏡筒 這是一種向前傾斜30度,并且有兩個目鏡的鏡筒,它通過一個棱鏡系統(tǒng)把光平分到兩個目鏡中。 3、照相雙目鏡筒 這種鏡筒上有一對向前傾斜30度的目鏡和一個直立的照相鏡筒,照相鏡筒上可以安裝各種類型的顯微照相機。 4、可變鏡筒 這是一種安裝在鏡臺和鏡筒之間的特殊裝置,它允許鏡筒因數(shù)在1×和3.2×之間的范圍內(nèi)連續(xù)變化。 5、討論目鏡筒 這是一種可供兩個人同時進行觀察和討論的特殊鏡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