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臺釣的心得
1、臺釣并不神秘,也不難學,不要去看什么用數(shù)學公式來解釋標與墜、鉤的關(guān)系,魚是不懂公式的,不會去考慮什么一鉤垂直、一鉤彎曲的問題,只是有些是人為地把它神秘化的,顯得自己水平很高。
2、有幾個基本原則要記住,
一是魚鉤在少跑魚的 前提下,越小越好;
二是子線在確保拉力的前提下,越細越好;
三是浮漂在拋得出去的前提下,越小越好;
四是標尾在看得清的前提下,越細越好;
五是魚餌在拋出 去不散的前提下,越爛越好;
六是在確保魚情的前提下,桿越短越好。
看了上面的幾個“越”,有兄弟會說“我也知道”,其實里面的道理你也許不知道。
首先要理解臺釣提桿的時機。魚在索餌是*吸的,傳統(tǒng)釣等的是魚將鉤吸入后浮頭或更加吸得深一些時提桿,所以表現(xiàn)為浮子上浮或點頭下沉,因此相對于臺釣可能
遲鈍了些。而臺釣抓的是魚在吸鉤的一瞬間,因此表現(xiàn)為標往下一頓,所以:鉤越小越好,是為了方便魚容易一下子就將鉤吸入。
子線越細越好,不是因為線細的隱蔽性好,是因為線越細越軟,魚在吸鉤的時候因為線在鉤上面,一瞬間線有個彎曲的過程,如果線太粗了彎不過來,就會影響鉤入口,要么是空桿,要么只鉤住一點點,跑魚。為什么現(xiàn)在有不少兄弟喜歡用編制線做子線,除了拉力的因素以外,就是因為“軟”。不過編制線太軟了,易纏繞。
餌越爛越好,也是為了魚的適口性,因為魚習慣吃在水里泡爛的爛食,越軟魚就越容易吸入口中,當然,如果爛到拋出去就散,就得不償失了。餌中有麥蛋白纖維形成絮狀,并不是麥蛋白
纖維本身有誘魚作用,而是此時即使餌很爛,但魚在的時候因為麥蛋白纖維的粘性和拉力可以更容易將鉤一同吸入。
標越小越靈敏,這毋庸置疑。有時考慮 水流、風力的情況下,要略用大些。
刮風天釣魚的技巧 影響垂釣的因素很多,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風對魚兒的活動與攝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風對垂釣的影響
風吹波浪起,擴大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提高了水中的溶氧量。上層水溶氧量高順風流,下層水溶氧量低逆風流,從而形成對流,對流加快了氧氣的溶解。
春秋和初夏,刮二三級風或下著毛毛細雨,水面微波蕩漾,水中氧氣充足,魚兒自然顯得格外活躍,四處游弋覓食,上鉤率就高。
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氣溫很高,如再遇上雨前的悶熱天氣,氣壓低,水中缺氧魚兒游到水面張著嘴從空氣中直接吸氧,或是躲在深水區(qū)或陰涼處避暑,此時,魚兒就不大咬鉤了。如果刮起了三四級西北風,天氣就會變得涼爽些,水溫下降和水中溶氧量的增加,就會促使魚兒由遲滯變?yōu)榛钴S,并積極覓食充饑。
不論什么季節(jié),一旦刮起了五級以上的大風,魚兒都會驚慌失措,游到深水處躲藏起來,自然就顧不上攝食了;如在隆冬寒流襲來時,刮起了刺骨寒風,魚兒即進入半冬眠和冬眠狀態(tài),自然就不會咬鉤了。
大風天氣下在魚塘里垂釣和在河溝湖庫里的方法就有所不同了。由于魚塘的水一般都較淺,而且對魚的個體較了解,在選擇浮標上就盡量用小號的長腳長尾短身浮標,這種浮標靈敏且可以釣行程,釣線也要盡量用小號的,以減少水的阻力。浮標的調(diào)整我一般是調(diào)5釣3或2,先撮餌釣底,如果魚口不好,改拉餌釣離底,為什么風天要釣離底呢?一是因為魚塘的魚有抬頭吃食的習慣,容易離底就餌,二是風天水中容氧率高,魚兒活躍,各個水層都有魚,的是第三點,由于風浪較大,上下水層水流交換,水底容易形成暗流,造成水底的漿層起浮,迫使魚兒離底,而且水底的暗流也造成底釣的窩子不容易保持。
那么在風浪中如何看浮標的語言呢?由于風浪和暗流的作用,釣浮時走浮標是肯定的,這時候就要看走浮標的方向,如果浮標從左向右走,則根據(jù)走浮標的方向,把鉤餌打在以窩子中心偏左30公分,釣浮標走過窩子中心偏右30公分的整個行程。主抓浮標在波浪起伏中站立以后的停頓、加速下頓和上頂,保持一定的拋竿頻率,使窩子里始終有魚餌誘魚。餌料的調(diào)制在這種情況下就非常重要了,要有一定量的小顆粒聚魚同時要有較好的附鉤性,入水以后要膨化如絮狀,鉤餌隨著風浪的起伏上下飄動,對魚有著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