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鐘的節(jié)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chǎn)勞動中協(xié)調(diào)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yōu)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軍威,因而在勞動生產(chǎn)中最需要這種樂器?!对娊?jīng)》中有不少詩篇都記載了鐘的演奏。如:《關睢》:'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音階、音律的認識日漸完美,作為樂器的銅鐘的制作也越來越精致,鐘的家族逐漸發(fā)展出鐃、鉦、镈、鐸、鈴等種類,它們的杰出代表的將若干個不同振動頻率的扁鐘組合在一起的編鐘,制作精美,擁有的藝術價值很高。
鐘樓銅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鐘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重的銅鐘。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lián)大門,中門內(nèi)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jīng)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寒山拾得于唐初貞觀年間到了蘇州建于南朝梁代的妙利普明塔院,據(jù)說寒山后來做了主持,塔院遂改名寒山寺,至今寒山寺,還有一座禮拜二僧的“寒拾殿”。張繼詩出以后,寒山鐘聲名滿天下,而除夕夜的“寒山聽鐘”,自明清以來,也漸漸成為姑蘇古城祈福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
平時,寒山寺鐘聲,晨暮各奏鳴一次,每次按緊18,慢18,不緊不慢又18的節(jié)奏,奏鳴兩遍,總計108響。寓意盡除煩惱,迎來福緣。開鐘時,偈云:“開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自1979年起,蘇州市規(guī)定每年除夕均舉行新年祈福,聽寒山鐘聲的民俗活動。每年的除夕子時,寒山寺方丈親自擊鐘,海內(nèi)外信眾,游客市民前往聽鐘者往往逾萬人。而境外聽鐘者,以日本最多。1994年,我參加一個教育考察團赴日交流,到過小田原市三個民間友好人士的家庭,不料竟有兩家的客廳里,懸掛著寒山寺方丈親筆書寫的“寒山鐘聲”條幅。原來他們都曾漂洋過海,在寒山寺聆聽過除夕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