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電纜登塔/引上敷設工程
4.1 電纜登塔/引上敷設
工藝標準
電纜登桿(塔)應設置電纜終端支架(或平臺)、避雷器、接地箱及接地引下線。終端支架的定位尺寸應滿足各相導體對接地部分和相間距離、帶電檢修的安全距離。
電纜敷設時蕞小彎曲半徑應符合規(guī)定。
單芯電纜應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夾具。登塔電纜夾具一般不大于1.5m。
設計要點
電纜于隧道內引上終端塔時,用引上支架固定。
電纜出地面后,地面埋管應進行防水封堵。
施工要點
需要登塔/引上敷設的電纜,在敷設時,要根據(jù)桿塔/引上的高度留有足夠的余線,余線不能打圈。
單芯電纜的夾具一般采用兩半組合結構, 并采用非導磁材料。
電纜在終端塔引上敷設固定時,固定金具與終端塔的連接位置應設置元寶鐵連接裝置,保證電纜引上彎曲度。
電纜敷設完畢后應及時按照設計要求將電纜在終端塔上用固定金具連續(xù)固定好。
監(jiān)理要點
電纜敷設前,對進場電纜型號、外觀、盤數(shù)量進行檢查,電纜型號應符合本工程設計要求,電纜外觀應無損傷,電纜數(shù)量應正確。
電纜敷設前,巡視檢查敷設使用機具應合格,無損壞。
電纜敷設前,巡視檢查施工人員個人防護用品應完好不損,并能正確使用。
2.5伸縮縫及施工縫設置及防水處理
(1) 伸縮縫及豎向施工縫應根據(jù)電纜溝的長度、結構型式等情況進行設置;若條件許可,宜合并設置。
(2) 在底板平面上方不小于300mm處設置水平施工縫。
(3) 在伸縮縫、施工縫處應采取適當?shù)姆浪胧?
(4) 澆筑伸縮縫用混凝土級別應高于原結構混凝土等級。
(1)變形縫處混凝土厚度不應小于300mm。
(2)變形縫的寬度宜為20—30mm。
(3)根據(jù)開挖方式、防水等級說明變形縫的防水措施。
(1)澆筑伸縮縫或豎向施工縫前,應鑿除結合部的松動混凝土或石子。
(2)澆筑伸縮縫或豎向施工縫前清除鋼筋表面銹蝕部分。
(3)在伸縮縫處可采用止水橡膠等材料或采取其他適當?shù)姆浪胧?
(1)施工縫應采用高壓風進行吹掃,清除塵土和垃圾。澆水沖洗濕潤。施工縫應做成凹槽并采取防水措施。
(2)首先應檢查止水條的型號規(guī)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止水條必須經(jīng)過見證取樣并合格。止水條應廠家粘貼成環(huán)。禁止現(xiàn)場粘貼。
(1)止水條中心線應與變形縫中心線重合,不得穿孔或用鐵釘固定。損壞處應及時修補。
止水條外觀檢查包括:尺寸公差、開裂、缺膠、中心孔偏心、凹痕、雜質、明疤等。試驗項目包括拉伸強度、扯斷伸長率、撕裂強度。
n在做電纜頭時,剝去了屏蔽層,改變了電纜原有的電場分布,將長生對絕緣極為不利的切向電場(沿導線軸向的電力線)。在剝去屏蔽層芯線的電力線向屏蔽層斷口處集中。那么在屏蔽層斷口處就是電纜容易擊穿的部位。
n
n電纜容易擊穿的屏蔽層斷口處,我們采取分散這集中的電力線(電應力),用介電常數(shù)為20~30,體積電阻率為108 ~1012 Ω·CM材料制作的電應力控制管(簡稱應力管),套在屏蔽層斷口處,以分散斷口處的電場應力(電力線),保證電纜能可靠運行。設計電壓電纜及附件的設計必須滿足額定電壓、雷電沖擊電壓、操作沖擊電壓和系統(tǒng)蕞高電壓的要求。
電應力控制是中高壓電纜附件設計中的極為重要的部分。應力控制是
對電纜附件內部的電場分布和電場強度實行控。對于電纜終端而言,電
場畸變?yōu)閲乐兀绊懡K端運行可靠性的是電纜外屏蔽切斷處,電
纜中間接頭電場畸變的影響,除了電纜外屏蔽切斷處,還有電纜末端絕
緣切斷處。為了改善電纜絕緣屏蔽層切斷處的電應力分布,一般采用以
下幾種方法:
(一)參數(shù)控制法:
采用高介電常數(shù)材料緩解電場應力集中 高介電常數(shù)材料:采用應力控制
層。其原理是采用合適的電氣參數(shù)的材料復合在電纜末端屏蔽切斷處的絕緣表面
上,以改變絕緣表面的電位分布,從而達到改善電場的目的。另一方法是增大屏
蔽末端絕緣表面電容(Cs),從而降低這部分的容抗,也能使電位降下來,容抗
減小會使表面電容電流增加,但不會導致發(fā)熱,由于電容正比于材料的介電常
數(shù),也就是說要想增大表面電容,可以在電纜屏蔽末端絕緣表面附加一層高介電
常數(shù)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