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景云銅鐘,唐代文物。西安鐘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因朱元璋稱帝后怕全國各地出現(xiàn)真龍?zhí)熳优c其爭位,因此下令修建鐘樓以鎮(zhèn)龍氣。鐘樓基座為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外重檐3層,內(nèi)為上下兩層,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藏于碑林博物館)。據(jù)說,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F(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青銅鐘乃眾樂之首,然而其功用問題卻一直未有較為全面的總結(jié)。如若不將青銅鐘的起源梳理清楚,就難以論述明白它的發(fā)展脈絡(luò)。青銅鐘的功用主要是祭祀、演奏樂舞、象征等級地位、賞賜臣子和軍‘用目的。起源問題主要從文字學和考古學兩個角度予以探討,后者中又包括“北來說”、“南來說”、“南北交流說”以及其他合理解釋。
河北中正銅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長期供應(yīng)銅雕塑,銅鐘,銅雕動物,銅雕人物,各種銅工藝品, 可來樣定作。
銅雕工藝品在古代就備受人們青睞與喜愛,而在當今社會也以一種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形式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很多實物被做成了銅雕工藝品來供人觀賞的和用來做供奉庇佑之用。而銅鐘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銅鐘是寺廟中用的最多的佛家道具。流傳到現(xiàn)在銅鐘又有了新的用途和意義,很多人家里都愿擺那么一尊銅鐘來庇佑門戶。代表吉祥之意。銅鐘結(jié)合了風水知識和佛家思想,其圖案紋路和文字都有講究,都有獨特的代表意義。
河北中正銅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多年豐富鑄造經(jīng)驗的廠家,其更擁有一支精英設(shè)計團隊,技術(shù)精湛,造型惟妙惟肖,讓人嘆為觀止。我們誠摯的歡迎全國各地人士來訪。
它的雄壯和風韻,清朝詩人江權(quán)作詩《武后銅鐘行》贊譽:江上瓊樓百尺高,夜深風雨爭喧號,似聞有物在空際,吼聲動地如蒲牢……視之戒目色斑駁,聽之震耳聲鏗訇。武后銅鐘為何流落閬中呢?據(jù)說,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合州(今合川)慶林觀主蒲真應(yīng)等為取寵于“圣神皇帝陛下(武則天)”而鑄造了一口銅鐘。據(jù)考證,因為鐘重四百斤(唐制),由陸路運往長安太困難,便由水路溯嘉陵江運往長安。運至保寧府(今閬中)時,傳來宰相張柬之等殺武后內(nèi)寵張易之,擁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也隨即死去的消息。蒲真應(yīng)覺得現(xiàn)在送鐘已無必要,返回又嫌太重,因此便遺棄了銅鐘,所以使銅鐘流落在閬中,先后放在不同的地方,作為景點的點綴之物。有人以破“四舊”為名,企圖砸鐘賣銅,但不知是誰出面保護,使之僅傷其掛紐,后為閬中中學師生收藏,送交文管部門,保存了古鐘,而天寶塔卻在那次浩劫中毀于一旦,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以前有人說古鐘銘文中刻有當年武則天新造的12個漢字,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現(xiàn)在人們公認的只有四字,現(xiàn)將鐘身上的70個字全文抄錄如下:維大周長安肆年,歲次甲辰,拾月癸丑,朔貳日甲寅,合州慶林觀觀主蒲應(yīng)真等奉為圣神皇帝陛下,敬造洪鐘一口,重四百斤,普及法界蒼生并同斯福。朝議郎行合州司馬高德表。70個銘文中并無武則天創(chuàng)造的“12個漢字”,而只有4個生僻字(即武則天造的字)(年)(月)(日)(圣)。產(chǎn)生這一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文章的作者誤把《保寧府志》收錄的吳省欽《長安鐘拓本書后》一文里的“史稱后作曌十有二文”中的“史稱”誤以為這口鐘上就有“武則天新造的12個漢字”,致使以訛傳訛。武則天新造的漢字究竟有多少?有說十二字,有說十七字,也有說十九字(《康熙字典》“曌”字條下有說明),現(xiàn)在還有說二十四字。下面這些字就是目前被世人所認可的“武則天造的字”——曌(照)、西(天)、埊(地)、⊙(日)、囝(月)、麏(君)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