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中國的個五年規(guī)劃,像火柴、自行車、膠鞋這些現在看來非常普通的東西,當時都作為緊迫的工業(yè)生產品類,放在與鋼鐵、船舶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輕工業(yè),很難滿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七十年代前后,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這“四大件”是大多數年輕人成家時的夢想“”品;到了八十年代初,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成為老百姓追捧的“新四大件”,爭買的火爆場面經常出現。打開新中國的個五年規(guī)劃,像火柴、自行車、膠鞋這些現在看來非常普通的東西,當時都作為緊迫的工業(yè)生產品類,放在與鋼鐵、船舶同等重要的位置。
火花是收藏者對火柴盒商標和貼畫的愛稱,火花是伴隨著火柴盒的誕生而產生的。
早期的火柴商標是要到商標局之類的機構登記的,其圖案文字是受法律保護的,火花早只是商標功能,是一個品牌區(qū)別另一個品牌的標志,所以基本都是單枚的,一個火柴廠在同一時期一般只有一個或幾個商標,其圖案雖然比較簡單,但凝聚了商標設計者和使用者的心血。在經歷了短暫的波折后,1948年,泊鎮(zhèn)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實現公私合營,成為晉察冀邊區(qū)乃至早的公私合營企業(yè)之一。
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我十幾歲時就開始糊火柴盒。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在糊盒兒,為的就是能多掙點錢貼補家用。”對于家住泊頭的82歲老人王廣義來說,到火柴廠領材料,回家手工貼火柴盒、裝火柴,曾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時,家里弟兄多的,一般都是分工協作,有揮刷子刷糨糊的,有把紙折邊成形的,有借助蠟模糊出方方正正盒底的。
上藥時機器先夾住木梗一端蘸上蠟油以助燃燒,然后再蘸上早已調配得當的,用軋板軋過之后使每一根火柴頭都大小均勻。調藥也有的調藥機,各種化學原料經粉碎后,先碾成粉末然后加水、膠混合成均勻的半固狀物,這樣才能方便火柴梗的黏附。整個流程完成之后還需干燥,否則帶著濕氣的火柴頭是起不了火的。日本當時用自然干燥法節(jié)省能源,但有利便有弊,整個干燥時間大大拉長,在陰雨天甚至天氣寒冷的日子里都有不少麻煩。同時,泊鎮(zhèn)地處京杭大運河要津,鐵路、公路貫通四方,此地商號云集,水源充足,有大批農民和閑散市民作為勞動力,非常適合發(fā)展工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