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智慧農貿已經開始普及,你居然還不知道智慧農貿是什么?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嶄露頭角。熱鬧的露天集市從“尾巴”變成自由買賣的交易場所,蔬菜副食店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農貿市場成為民生舞臺上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慢慢的菜場變成了老菜場。各種新技術帶來了生鮮電商社區(qū)團購,吸引追求新潮流的人們目光,而傳統(tǒng)市場的臟亂差成為了定式思維。
市商務局市場體系建設處負責人透露,目前崇安集貿市場、陽山商貿城、春勤農貿市場等3處農貿市場的“改頭換貌”,已在緊鑼密鼓推進;錫山商貿城、云林農貿市場、梅涇農貿市場、碩放商城等改造方案已通過審核,即將啟動建設;另有部分市場改造方案正在完善。改造后,這些年代悠久的老農貿市場普遍存在的環(huán)境衛(wèi)生較差、劃行歸市混亂、安全隱患較多、現代化功能落后等“老大難”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這也是一張‘監(jiān)督小票’。”掃完小票上的二維碼,菜品價格、重量清晰可見,攤位、攤主名一目了然,顧客還能通過操作頁面,為攤主點贊,或投訴不當行為。
市場還配備了專門的數據采集移動設備,顧客付完款后,移動設備上的營業(yè)數據即時刷新。不斷更新的營業(yè)數據匯成“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市場方可獲知暢銷菜品、交易高峰等信息,為商戶攤主進貨提供指導。
“過去到菜市場買菜有‘三怕’:怕濕鞋子、怕捏鼻子、怕食品不安全。如今逛菜場,啥都不怕了,消費體驗非常棒。”市民胡先生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