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彭城印象”說的就是這個,烙饃加小麻花的組合,據(jù)說在徐州必點(diǎn),雖然樣貌平平吃起來倒也有滋有味。作為北方人,也自認(rèn)為是個吃“饃”長大的孩子,但是徐州的“烙饃”還是頭一次吃,用一張薄面餅裹著炸好的馓子吃,還配了5樣小菜,有芝麻碎、咸菜、炸小魚、炒雞蛋、炒辣椒啥的,裹在一起外韌內(nèi)脆,吃起來嘎吱嘎吱,還有小菜的調(diào)味,雖然有點(diǎn)干,但是也確實挺香。
一小塊面團(tuán)、一根搟面杖、一爐炭火、一只鏊子。竹坯子在燒熱的鏊子上上下翻飛,不一會,一張冒著熱氣帶著燙花薄薄的烙饃就完成了。在徐州,一提起烙饃,當(dāng)?shù)厝藭⑽⒁恍Γ@種打小就吃的烙饃,就像老朋友一樣。熟悉而溫馨。
說起烙饃的歷史,恐怕中國很少有美食能跟它相比。它源于2000多年前,而且從那時起,它的模樣尺寸就沒有變過。前幾年徐州漢墓里出土了一只鏊子,跟今天的鏊子沒什么區(qū)別。據(jù)食客杜輝介紹,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經(jīng)常打仗,如何讓士兵快速吃飽?烙饃這種干糧就應(yīng)運(yùn)而生。
烙饃的制作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兩個人,或者一個人也能完成。制作烙饃的工具有面軸(為一種棗核式長軸)、鏊子(直徑約40 cm的鐵制工具)、竹劈子一根、爐子或鍋戧子,燃料為無煙煤或干柴草;普通面粉或精面粉、水(其中可以加入雞蛋或其他輔料)作為制作的原料。
鏊子支起來后,把調(diào)好的面團(tuán)下劑,揉按后用搟面軸搟開來(厚薄均勻,大小約直徑30 cm),之后再用竹劈子挑到鏊子上(鏊子不要燒得太燙,以免烙饃煳掉),用竹劈子翻幾下,烙制表面白且起泡時,就基本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