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我們常熟知的羅漢像主要包括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及十六羅漢,以此塑造的羅漢雕塑,形象各異,各有千秋,且選材多樣,不同形象賦予不同的定義,佛家形象自古都是正義的化身,不管是十八羅漢還是五百羅漢,在世人的眼中就是普度眾生、懲惡揚(yáng)善、維持正義的使者,為人類世代所敬仰,羅漢銅像雕塑的鑄造,不僅讓人們對佛家形象有了清晰的認(rèn)識(shí),更象征了中國的古文化,也象征著銅雕行業(yè)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北京碧云寺羅漢堂里第四百四十四尊“破邪見羅漢”,金身頂盔貫甲、罩袍登靴,兩手扶膝,雙目炯炯,儼然威武帝王身,這座羅漢堂建于乾隆年間,這尊羅漢像正是依乾隆本人塑成的。
宏達(dá)銅雕雕塑工藝品廠家專業(yè)塑造各種羅漢銅佛像、黃銅五百羅漢銅像五百羅漢銅像、黃銅五百羅漢銅像十八羅漢像銅雕塑,銅佛像價(jià)格低廉,質(zhì)量,人物形象造型多樣,逼真生動(dòng),大小規(guī)格可按需定制。
五百羅漢像,一般分為塑像、畫像兩類。即使有,其事跡也大部分被神化了,這一類羅漢,包括羅漢、菩薩,甚至佛的應(yīng)化身、前世身。塑像常于佛寺中另辟之羅漢堂供奉。近代寺院中著名的羅漢堂,有北京碧云寺、上海龍華寺、漢陽歸元寺、昆明筇竹寺等。一般羅漢堂的羅漢造像多是泥塑貼金,或泥塑彩繪而成,而漢陽歸元寺的羅漢像卻是“脫胎漆塑”,體輕質(zhì)堅(jiān),金光燦爛,獨(dú)具一格。有關(guān)五百羅漢的名畫也甚多,依其材質(zhì),可分為絹紙與石刻兩大類。絹紙型每為石刻型所本。絹紙型代表作有江西廬山博物館所藏清代畫家許從龍繪制“五百羅漢圖”,現(xiàn)尚存一百一十二幅,屬于國家一級文化。石刻型代表作有原常州天寧寺“五百羅漢像貼”等,原石于清嘉慶四年(1799)鐫立,仿杭州凈慈寺塑像繪圖勒石,由晉陵吳樹山鐫字,常州知府胡觀瀾作跋,有拓片像帖流傳。清光緒七年(1881),釋心月翻刻立石于湖南衡山祝圣寺,亦有拓本像帖流傳,這兩種拓片,可稱石刻型代表作。
黃銅五百羅漢銅像
雖然五百羅漢自此有了各自的名號,但是各地的羅漢堂卻不盡相司,而“十八羅漢”僅有七尊是在“五百羅漢”中。清光緒七年(1881),釋心月翻刻立石于湖南衡山祝圣寺,亦有拓本像帖流傳,這兩種拓片,可稱石刻型代表作。被塑成羅漢形象不僅包括了佛陀在世時(shí)的外道,聲聞弟子;也包括后來的一些高僧,菩薩,甚至包括一些抽象化的概念意向產(chǎn)生的菩薩;還有中國的高僧,及皇帝,如成都寶光寺羅漢堂中第二百多計(jì)五位“閣夜多”和第三百六十位“直福德”就分別是康熙和乾隆皇帝。北京香山碧云寺羅漢堂中第四百四十四位聽破邪見,一副帝王衣著,竟也是乾隆皇帝,據(jù)說是大臣們奉承的結(jié)果。
在釋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于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羅漢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從普度眾生的角度來考察,就很難說了。
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shí)甚至犧牲自我,不計(jì)個(gè)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經(jīng)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是應(yīng)該向菩薩好好學(xué)習(x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