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大型托輪軸感應淬火的工藝分析
大型托輪軸的材料為40Cr鋼,重量約900-1200kg,兩端表面淬火硬度為HRC通40~45,淬硬層深度>0.4mm.在通常情況下,高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時,一次可以加熱的零件表面,是由高頻變壓器、感應器的效率、設備的輸出功率及零件加熱所需的單位功率決定。軸類零件的外表面加熱淬火,當加熱設備一定時,所能加熱的直徑與感應器有效圈的高度有關。在軸類零件中的應用軸類感應淬火一般是對軸表面進行局部淬火,材料為45鋼或40Cr,淬火的硬度可根據(jù)材料直徑大小設定感應電流和加熱時間。軸外表面連續(xù)加熱時,在瞬時加熱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加熱帶的寬度和所能加熱的軸的直徑成反比,加熱帶的寬度是由感應有效圈的高度決定的。由于托輪軸重量和尺寸較大,超過了一般淬火機床的適應范圍,為此,將托輪軸的一端用臥式淬火機床的卡盤卡緊,中部置于新制作的托車的支承輪上,為了避免劃傷軸的表面,支承輪用黃銅制作。淬火時,支承輪可以隨工件轉動。托車可以固定于支架的軌道上滾動,當托輪軸放于托車的支承輪上時,支承輪受很大的重力,因此,軸與支承輪之間也會產(chǎn)生較大的摩擦力。
托輪軸的感應加熱表面淬火表明,適當減小通常沿用的淬火感應圈有效圈的高度,可以增大軸類淬火的直徑,再對淬火機床稍作改裝,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nèi)解決大型軸類的表面淬火問題了。
轉向齒條感應淬火技術
感應加熱電流頻率的選擇電流頻率的選擇與齒條齒面和齒背的硬化層深、齒傾角及零件直徑等因素有關。
要保持感應淬火技術在轉向齒條生產(chǎn)線上的應用,必須設計研制擠壓夾持裝置,確保該技術在大批量生產(chǎn)過程中發(fā)揮功效。試驗中運用了多種擠壓裝置(淬火機床)較好地解決了大批量生產(chǎn)中齒條的裝夾定位問題。
在轉向齒條接觸式感應淬火過程中,采用保證齒溝都得到充分冷卻的噴水并在齒條加熱本體的另一側輔助噴淋冷的冷卻方式,在生產(chǎn)過程中對加強齒條的硬化及減小畸變產(chǎn)生了良好的效果。
限制淬火畸變方法:
①淬火時在齒條背部采用3點支撐,其中一點為預應力支撐,其相對于另外2個支撐塊的高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同時3個支撐塊的布置必須同軸;②系統(tǒng)對齒條壓緊,選擇合理的系統(tǒng)壓力;③齒條淬火時,合理選擇壓緊部位。
雙頻法齒輪感應淬火的歷史發(fā)展
在常規(guī)齒輪生產(chǎn)中,齒輪機加工后進行熱處理硬化的工藝有許多種,但都為達到相同的目的, 即形成一定的顯微組織從而獲得適宜的性能。
但是,淬火處理常常使齒輪變形,導致齒輪質(zhì)量下降。雙頻感應淬火處理為解決此問題應運而生。與兩種局部淬火工藝齒輪單齒感應淬火和局部滲碳工藝相比,雙頻感應淬火費用降低,精度提高(使變形降至)。
局部滲碳在齒輪硬化方法中應用得為廣泛。我們還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解釋,這就是由于齒輪在經(jīng)過感應設備淬火的時候,在低溫回火過程中,齒輪硬度下降的比普通淬火的要多。這一工藝包括在不需滲碳的表面鍍上某種材料, 防止在滲碳過程中活性碳原子滲入,的方法是鍍銅,除輪齒外,其它表面都鍍上銅,然后滲碳,滲碳后把銅鍍層去掉,進行機加工,后將所有表面又重新鍍上銅,裝入淬火爐中加熱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