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壯鄉(xiāng)銅鼓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shù)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充分體現(xiàn)了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面貌。銅鼓表面裝飾最普遍的是幾何紋飾,以最單純的點、線以及圓形、方形、三角形等為基本要素,按照美的法則構(gòu)成各種圖案。南方古代把銅鼓當作權(quán)利和財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視為神器,對它頂禮膜拜。銅鼓都為青銅鑄,大小不一,直徑在一百厘米以上,僅十余厘米,重量自數(shù)十斤至數(shù)百斤不等。鼓面有浮雕圖案,中心為月光形,邊緣為蟾蜍等。鼓身全部有花紋圍繞。鼓按形狀、裝飾的差異分為8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銅鼓有不同風格的紋飾。
鑄銅銅鼓鑄造廠有的有豐富的共存,有的有明顯的年代標識,為銅鼓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標尺。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圖,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huán)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如1977午在田東縣祥周鍋蓋嶺出土一面殘銅鼓,伴出有銅劍、銅戈、銅矛、銅斧等青銅器,其銅戈、銅矛、銅劍都有明顯時代特征,可以推定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戰(zhàn)國時代墓,因而也就確定這面銅鼓制作的時代為戰(zhàn)國晚期。1976年秋在貴縣羅泊灣一座大型土坑木槨墓出土完整的銅鼓兩面和已改制成三足銅案的銅鼓一面。這三面銅鼓都屬石寨山型,共存的一千余件,經(jīng)過分析比較,確定這座墓的時代屑西漢初期,三面銅鼓當然也就是西漢前期或更早一些時候制作的了。1972年在西林縣普馱糧站出土四面銅鼓,同時伴出青銅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過對比研究,確定它們屬西漢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