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蒸發(fā)式冷凝器工作原理主要利用部分水的蒸發(fā)帶走氣態(tài)制冷劑
蒸發(fā)式冷凝器工作原理
主要利用部分水的蒸發(fā)帶走氣態(tài)制冷劑冷凝過程放出的熱量,高溫氣態(tài)制冷劑由盤管上部制冷劑入口進入盤管,與盤管外的噴淋水和空氣進行熱交換,由氣態(tài)逐漸被冷凝為液態(tài),從下部制冷劑出口流出。冷卻水由水泵送至冷凝盤管上方的噴淋系統(tǒng),通過布水器均勻地噴淋在冷凝盤管外表面,形成一層很薄的水膜,噴淋水和空氣吸收熱量后溫度升高,部分水由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由蒸發(fā)潛熱帶走大量的熱量,其余的水回落到下部集水槽中,再由循環(huán)水泵送入噴淋系統(tǒng)中循環(huán)使用;空氣中夾帶的水滴被脫水器阻擋,落回集水。
蒸發(fā)式冷凝器結構特點:
逆流式蒸發(fā)冷:是一種只利用水的潛熱換熱的蒸發(fā)冷,具有換熱面積大,不易產生冰堵和臟堵,能在各個環(huán)境下運行,尤是北方地區(qū),成效好,冬季無水干運行成效較好。進風形式為底部逆流進風,與下部的噴淋水逆向交替形成飽和濕熱空氣,熱量從頂部風機排出,水分有結構的脫水器收回集水槽循環(huán)使用,里面空間沒有換熱填料,騰出越多的空間增加盤管的單位散熱面積。結構越加緊湊、占地小。尤適合與出水溫度要求接近當地濕球溫度的情況。
蒸發(fā)式冷凝器應用領域:
在我國大型化工、鋼鐵、空調、煤礦、氮肥、在氨合成、合成、氣體壓縮、蒸餾及余熱回收等工序中的氣體冷卻、冷凝及液體冷卻方面廣為應用。
管式換熱器是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
管式換熱器是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其結構簡單、堅固,制造容易,資料范圍廣泛,處置能力可以很大,適應性強。但在傳熱效率、設備的緊湊性、單位傳熱面積的金屬消耗量方面,還稍次于各種板式冷凝器。這種冷凝器通常包括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和浮頭式三種。列管式冷凝器主要由外殼、管板又稱花板管束、頂蓋又稱封頭等部件構成。
圓形外殼內裝入平行管束,管式兩端固定在管板上。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一般采用焊接法或脹管法。裝有進口或出口管的頂蓋用螺釘與外殼兩端法蘭相連,頂蓋與管板之間構成流體的分配室。 列管冷凝器 進行熱交換時,冷卻水由頂蓋的連接管進入,管內流動,這條路徑稱為管程;有害蒸氣在管束與殼體之間的空隙內流動,這條路徑稱為殼程;管束的外表積就是傳熱面積。冷凝回收不論是對飽和蒸氣的冷凝還是對含不凝氣的冷凝過程中,一般情況下,好在臥式冷凝器的殼程冷凝,因為無論從傳熱、壓力降及清掃方面都比較合理。
具體如下:
1臥式殼程冷凝膜傳熱系數要比立式管內或管外的膜傳熱系數高數倍,同時不凝物不會在死角積累起來不易排出。
2冷卻水走管內便于清掃水垢。水走管內容易保證有較高的流速,這對降低水垢生成的速度與提高水膜的傳熱系數都有好處。
3臥式列管式冷凝器使低層管子處于冷卻水進口處,而使冷凝液積于底層,以便降低冷凝液的溫度。外表冷凝系統(tǒng)中,對冷凝液進一步冷卻很重要,如果冷凝系統(tǒng)中的溫度較高,一接觸空氣有機氣體就會有大量揮發(fā),一般冷凝液的入口溫度要求在60℃或更低。當然也可以增加一個單獨的冷卻器,不過這樣要增加費用。
水和氧是受腐蝕的必要條件
從上面的反應可以看出,水和氧是受腐蝕的必要條件,陽極部位是受腐蝕的部位,陰極部位是腐蝕生成物堆集的部位。當腐蝕在整個金屬表面基本均勻地進行時,腐蝕的速度就不會很快,所以危害性不大,這種腐蝕稱為腐蝕。當腐蝕集中于金屬表面的某些部位時,則稱為局部腐蝕。局部腐蝕的速度很快,容易銹穿,坑蝕在換熱器中是常見的局部腐蝕,所以危害性很大。
1、以膠體狀態(tài)存在在的雜質對換熱器的危害
2、鐵化合物主要成分是Fe2O3,它會生成鐵垢。當水中含有鐵化合物較多時,水常呈黃色。
3、微生物由于空調冷卻循環(huán)水的水溫、溶解氧、營養(yǎng)物等對微生物提供了有利于繁殖的條件,微生物將大量滋生繁殖。微生物來源于土壤和空氣中,冷卻循環(huán)水的溫度較高時,經過冷卻塔曝氣,含氧量增加,在水中往往投加磷酸鹽等藥劑,正好是微生物的養(yǎng)料,冷卻塔又大都設于露天,日光照射利于藻類生長,微生物的繁殖不但阻塞板片通道,有時還會堵塞管路,還會使金屬腐蝕。
4、污泥冷卻循環(huán)水中的污泥,來源于空氣中的塵土及補充水中的懸浮物??諝夂退趯α鹘粨Q過程中,大量空氣在塔內接受循環(huán)水噴淋,使塵土進入水中,逐漸沉積在流速較低的換熱器中。
5、粘垢主要是微生物的分泌物與水中泥沙、腐蝕產物、菌藻殘骸粘結而成,它們常常附著在換熱器壁面上,產生各種有機酸,這種酸也會引起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