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墻。梁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墻習(xí)慣用磨磚、碎磚壘墻,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墻墻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四合院的大門一般占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dāng)復(fù)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guān)、獸面、門釘、門聯(lián)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在過去,四合院大門內(nèi)或外會有一堵墻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就是影壁,又稱照壁。影壁是每個院子都會有的,大多數(shù)是在大門以里,因為老話講鬼不會拐彎,只會直來直去,所以在門里立一個影壁,可以起到阻擋的作用。同時,影壁還起著阻擋視線的作用,這樣可以不被人一眼看到底,把整個院子看個通通透透。影壁也是突顯主人身分地位品味及財力的一個重要地方,影壁從上到下分三個部分,上是筒瓦,像房上瓦的作用一樣,把雨水引到遠(yuǎn)離影壁主體的地方,免得侵蝕影壁主體。中間是影壁的主體,一般是條磚砌出框架,中間有各種吉祥文字或是圖案。下面是須彌座,一般是山海景色。尋常的影壁分三種:一是大門以里,一字形,如果是單獨一個影壁就是獨立影壁,如果地方小而在廂房的山墻上直接砌出影壁形狀的稱為座山影壁。二是大門以外,有一字影壁及雁翅影壁,起到裝飾作用和遮擋作用。三是位于大門的東西兩側(cè),呈八字形,稱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在這種影壁的烘托陪襯下,宅門顯得更加深邃、開闊、富麗。

四合院zui早可追溯到西周,在陜西岐山鳳雛村發(fā)現(xiàn)的早周遺址,是四合院的鼻祖。
直至元朝定都北京,出現(xiàn)了胡同和四合院,這為后來北京四合院成為合院式民居的代表奠定了基礎(chǔ)。
元代北京四合院與明清四合院大同小異,主要的區(qū)別是正房和背后的罩房之間以柱廊相連,平面成“工”字型布局。
到了明清,北京的四合院則以中軸對稱的方式布局,房屋是單層的,整座建筑幾乎不向外開窗,所有房間都是對著自家內(nèi)部的庭院開窗,這樣既可以采光充足,又有極0好的私0密性。
四合院常以進(jìn)數(shù)劃分,如果四合院圍成一個“口”字形,就稱為“一進(jìn)院落”;假如圍成“日”字形,就稱為“二進(jìn)院落”;要是圍成“目”字形,就稱為“三進(jìn)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