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一個山的形狀向?qū)γ嫱钩鰜?,另一個山的形狀向里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灣對灣,水不干”。兩個山灣正面相對,在灣的中間發(fā)現(xiàn)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現(xiàn),是山中積壓水的表現(xiàn),在這里打井,有好泉水。 12、“兩山相接頭,下有泉水流”。一般山與山之間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頭處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頭之處出露成泉。
由此可以推斷,水井應該早于河姆渡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這種原始態(tài)的水井誕生歷史,其實要遠早于大家已知的歷史時期。筆者認為水井雖然在現(xiàn)代消費比較普通,但是在各方面都比較落后的古代社會,能夠發(fā)明一種汲水工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水井尚未出現(xiàn)之前,用水極為不便,無論是飲用、做飯還是洗衣服,都需要直接使用江河湖泊水。由于這種水長期于地面,這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污染,很多人因為長期飲用這種水,而導致拉肚子或其他疾病。
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井不僅是一種極為精妙的發(fā)明,同時也是人們邁向文明社會的標志。雖然當時社會根本做不到,每家每戶都可以開鑿水井。但是類似于井田制類似于井田制的公用水井,在西周時期就已經(jīng)十分普遍。
時至今日在廣大的農(nóng)村地區(qū),水井依然是他們?nèi)粘I钪校豢苫蛉钡闹匾罟ぞ?。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水井技術(shù),或者說水井汲水作用的重要性。一個能夠歷經(jīng)幾千年歷史風霜,在現(xiàn)代社會依然存在的物品,其實也是歷史變遷的一個真實寫照。
在挖井的過程中,一邊用轆轤把下面的泥土,用竹筐取上來,等挖井到了水層之后就要加固井壁,然后在井口處設(shè)置圍欄,這樣一口水井就大功告成了。筆者認為,這種挖井的方式并不復雜,人們可以很輕松地掌握基本要領(lǐng)。
事實上無論是古人還是現(xiàn)代人,在挖掘水井的時候,方法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只不過現(xiàn)代社會的挖掘工具比較先進,雖然相對而言抓緊的速度也會有所提升。當然在一些相對貧困的農(nóng)村地區(qū),依然采用這種方法打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