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唐墓的分期歷來看法不一
關于唐墓的分期歷來看法不一,有分兩期的,有分三期的。分期的劃線也不相同。根據墓葬材料的排比和大家較公認的意見,我們把唐墓初步分三期。
期.618年-683年,即高擔武德元年至高宗弘道元年。
第二期:684年-755年,印武則夭光宅元年至天寶十四年。這期間發(fā)生了“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第三期:756年-907年,即肅宗至德元年,到哀帝天桔四年,包括通常所說的十、晚唐。通常也有分為前期、后期的,前期印“安史之亂”以前,后期即“安史之亂”以后。
按照建筑材料和墓的裝飾而言,東漢墓可分為五大類:
1、單純的磚石墓(包括坑墓,占多數)。
2、壁畫墓,分布在長城沿線和黃河中下游,數量很少。
3、畫像石刻墓,分布較廣,南陽陜北,徐州等地。
4、畫像磚墓,比較少,主要分布在四川
5、崖墓,主要分布在四川。
許多家屬在選購墓地的過程中總是糾結于墓地的朝向這個問題,認為選墓地就一定要坐北朝南,其他朝向的墓地不考慮,這種執(zhí)念其實沒有必要。
傳統(tǒng)陽宅朝南向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并不適用
墓地坐北朝南的傳統(tǒng)其實是從人們居住的房屋朝向演變而來,古人認為人死后將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所以人生前用的事物死后也一樣需要,于是祭祀先人的時候要燒紙錢,扎紙牛,“墓地”這個陰宅也要類似于人生前居住的房屋,也就是“陽宅”,而古人房屋大都朝南向,所以墓地也要朝南向。
那么房屋盡量朝南向的傳統(tǒng)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可以說自然因素遠遠大于人文觀念的影響,因為我國處于北半球,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北回歸線以北,而在古代,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要遠遠大于現代,智慧的古人當然發(fā)現,要想讓居住的房屋能夠獲得更多的熱量,要盡量面朝南而建,在一天中獲得更多陽光照射的時間。
在當今社會,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取暖早就不再依靠自然陽光的照射了。試問就連生前居住樓房都不一定是向南的,又何必要糾結于墓地的朝向呢?
用戶在選擇公墓的時候,需要注意公墓的什么方面呢?
首先可以肯定,有很多公墓的銷售公司,不同的公司之下公墓也會很大的不同,這也就在于用戶的選擇上注意,首先就是在這種公墓的選擇時,要看在什么樣的地理位置,雖然公墓一般也都是市區(qū)周邊,但是也不能在地理位置上面過過于偏僻。
再有就是在公墓的選擇過程中,也要要看周邊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雖然明明知道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但是任何一個人也都量希望自己死后的長眠之地有更好的風景,古人就對于風水有更好的要求,在現在這個時代之內,自然這種要求也是要有的,更好的環(huán)境之下,也能證明后代對于長輩的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