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誤區(qū):耳朵覺得癢就掏
正解:一個月一次就夠了
很多人都有定時清潔耳朵的習慣,特別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來,患者覺得癢,每隔幾天就掏一次耳朵。無論是油耳還是干耳,清潔耳屎的頻率大約一個月一次就夠了。一般不應多于一周一次。
一來耳屎的生長速度沒有那么快,二來耳屎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要將其“扼殺于搖籃之中”。
真正的耳朵,不是勺子、刷子,可以實現(xiàn),還需要掌握專業(yè)和系統(tǒng)的知識和技能。耳朵有嚴格的實施程序,不能保存任何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自己的技能特點和技能要求。
我們不止一次地介紹了這個小項目,雖然不是很顯著,但可以提高師的收入和時薪,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顧客對店的粘度,這可以說是改善店業(yè)績的一個秘密。。。、、
掏耳時要知道耳朵全息穴位
鋏子:拇指和食指拿捏,中指輔助,把耳道內(nèi)的耳片,氧化過的耳屎、耳結等雜物鋏出。 馬尾:用拇指食指輕掂竹棒尾,由外而內(nèi)、由淺入深在耳洞內(nèi)輕轉,讓人全身產(chǎn)生酥癢、起疙瘩! 音叉:拇指和食指用力旋轉,兩鋼片互撞產(chǎn)生長久震動,然后慢慢靠近銅絲或(鋼絲)鵝毛棒,刺激耳洞! 震子:(同上)讓兩鋼柄相撞產(chǎn)清脆悅耳的聲音,慢慢靠著鵝毛棒,使人在緊張和酥癢之后得到放松與享受。 耳鉤:用手指輕拿,試探性鉤拉耳結,判斷耳結沒粘太緊后鉤出耳結,注意耳鉤別傷到耳內(nèi)皮膚。 耳起:輕刮耳洞的碎耳屎或對朝外挖不出的耳屎往后撬動,再用竹耳扒扒出。 刮耳刀:用來刮耳洞內(nèi)壁的毛耳,同時可以刺激耳廓耳洞讓人產(chǎn)生緊張感。 棉花棒:主要原來清潔油耳,以及采完耳后的打掃,同時用配合的消毒。 :消毒油耳、軟化耳結,對硬的耳結在采用植物油浸泡后,放軟化。 酒精:消毒耳扒,完工后輕涂在耳洞外產(chǎn)生清涼感,讓人心曠神怡。(注意用75度酒精) 耳穴模型:掏耳時要知道耳朵全息穴位,讓顧客知道他身體相應的健康狀況,讓顧客知道你更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