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分開育雛
每批雛番鴨都有大、中、小之分,因此,必須合理分群,達到全群生長均勻、發(fā)育整齊的目的。育雛應以小群為宜,每群50~80只,要做到白天、黑夜逐群檢查,用手把小番鴨挪動4~5次,防止有雛番鴨堆疊而造成上面凍、中間熱、下面壓。
五、適時放牧
雛番鴨7日齡后部分絨毛開始翻白,即可逐漸放牧,但應選擇氣溫適宜、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
如何給雛番鴨人工供溫
雛番鴨出生后,身上絨毛稀薄,保溫性差,3周齡時,才比較適應外界氣溫變化。因此,為了保證雛番鴨正常發(fā)育,雛番鴨階段必須人工供給溫度。那么,如何給雛番鴨人工供溫呢? 在育雛期間須根據(jù)雛番鴨日齡大小給予適宜的溫度,一般1~5日齡室內(nèi)溫度在27~28℃;6~10日齡25~26℃,11~15日齡22~24℃;16~20日齡20~22℃。另外,還要根據(jù)不同情況靈活掌握。一般的原則是:小群宜高,大群宜低;弱雛宜高,強雛宜低;陰雨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間宜高,白天宜低。
每一次不適合太多,只喂六七成飽,若一次喂得太飽,易導致,雛鴨腸胃容量小,而消化吸收速度更快,假如喂養(yǎng)頻次過少,使雛鴨挨餓時間長,便會危害雛鴨的成長發(fā)育。 有效分群:按每群200-300只開展分群喂養(yǎng),與此同時對小鴨子、病鴨、弱鴨挑出獨立用心管理方法。 進一步搞好隔熱保溫 溫度是培養(yǎng)雛鴨的關鍵技術措施,僅有溫度適合,雛鴨的內(nèi)火旺耗費少,成長發(fā)育快,存活率才高。
怎樣才能掌握好育雛溫度呢?應該做到“看鴨給溫”。仔細觀察雛鴨的吃食,飲水和休息的行為。如果鴨群吃飽后一個挨著一個整齊平靜地躺著,頭頸向前伸,自然的歪向一側,兩翅微微張開,呼吸平穩(wěn)呈悠閑自在的樣子,說明溫度為適宜;如果雛鴨遠離熱源而“打堆”,尖叫,說明溫度太高;如果雛鴨都擠向熱源打堆尖叫,說明溫度太低,應當盡快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