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的學者開始研究漢字識別,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在OCR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在70年代才開始對數(shù)字、英文字母及符號的識別進行研究,70年代末開始進行漢字識別的研究,到1986年,我國提出“863”高新科技研究計劃,漢字識別的研究進入一個實質(zhì)性的階段,清華大學的丁曉青和中科院分別開發(fā)研究,相繼推出了中文OCR產(chǎn)品,現(xiàn)為中國漢字OCR技術。

早期的OCR軟件,由于識別率及產(chǎn)品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未能達到實際要求。同時,由于硬件設備成本高,運行速度慢,也沒有達到實用的程度。只有個別部門,如信息部門、新聞出版單位等使用OCR軟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平臺式掃描儀的廣泛應用,以及我國信息自動化和辦公自動化的普及,大大推動了OCR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使OCR的識別正確率、識別速度滿足了廣大用戶的要求。軟件結(jié)構(gòu)編輯由于掃描儀的普及與廣泛應用,OCR軟件只需提供與掃描儀的接口,利用掃描儀驅(qū)動軟件即可。因此,OCR軟件主要是由下面幾個部分組成。

噪聲去除:對于不同的文檔,我們對噪聲的定義可以不同,根據(jù)噪聲的特征進行去噪,就叫做噪聲去除傾斜較正:由于一般用戶,在拍照文檔時,都比較隨意,因此拍照出來的圖片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傾斜,這就需要文字識別軟件進行較正。版面分析:將文檔圖片分段落,分行的過程就叫做版面分析,由于實際文檔的多樣性,復雜性,因此,目前還沒有一個固定的,的切割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