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占領(lǐng)青島時,將小青島命名為'阿克那島',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lǐng)青島后,將該島改為'加藤島'。青島回歸后,膠澳督辦公署將其命名為小青島,并于20世紀30年代初開辟為'小青島公園',設(shè)有茶廳、花圃、石凳、石椅、辟建了道路,修筑了游艇碼頭,游人可乘船前往。日本二次青島后,成為日軍駐地,此后一直被作為軍1用。1942年修筑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
浮橋,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梁。軍1隊采用制式器材拼組的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歷黃河浮橋遠景史記載以中國為早。 <詩經(jīng)·大雅·大明>記載:“親迎于渭,造舟為梁”,記載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間架設(shè)長江浮橋。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預(yù)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shè)河陽浮橋,曾持續(xù)使用達800多年。在國外,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橋;澤爾士一世于公元前 481年為進軍歐洲曾在赫勒斯滂(現(xiàn)為達達尼爾海峽)建浮橋,以連接歐、亞大陸。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shè)木板,并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1用碼頭。

游艇碼頭 游艇碼頭主要是由堤岸、固定斜坡、活動梯、主通道浮碼頭、支通道浮碼頭、定位樁、供水、供電系統(tǒng)、船舶、上下水斜道、吊升裝置等組成。中文名游艇碼頭組 成堤岸、固定斜坡、活動梯碼類 別鋼結(jié)構(gòu)游艇碼頭,混凝土游艇碼頭施工方式鋼筋混泥土澆注目錄1 名詞定義2 碼頭類別? 鋼結(jié)構(gòu)? 混凝土? 鋁合金? 躉船? 組合式? 海南游艇碼頭? 湛江游艇碼頭3 浮橋結(jié)構(gòu)名詞定義1、堤岸:鋼筋混泥土澆注、砌石或其它結(jié)構(gòu)方式施工,活動梯連接處預(yù)埋鋼結(jié)構(gòu)鉸鏈裝置。它比古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所記,深圳華僑城浮橋波斯王大流士侵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所建造的世1界上最早的浮橋還早五百多年。

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qū),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梁橋,以便于船只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qū),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筑橋墩,因此,多采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qū)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梁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qū),盛產(chǎn)質(zhì)地堅硬的花崗巖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樸實;而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guān)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1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wěn)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于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