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舞獅技藝中,南獅重寫意,所以,南獅有喜、怒、哀、樂、動、靜、驚、疑這八種形態(tài),這些形態(tài)把獅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例如,喜:獅子為了采青,不惜千辛萬苦,排除萬難,當采得青時,喜形于色.怒:獅子遇到物體阻擋或外物騷擾,便會憤怒,舞獅者須領會表達.哀:獅子遇到困難,未能解決,便會顯露哀傷,如何表達,全靠舞獅者.樂:獅子在樁上自由跳躍,落腳抓水,盡顯快樂神態(tài);動:獅子好動,喜愛跳躍,舞獅者在樁上跳躍,更能表現其動態(tài).靜:獅子經過千辛萬苦,困難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需靜下來休息.驚:獅子遇到危險,便會產生驚怕的動作,舞獅者便須要將其驚怕動作表達給觀眾.疑:獅子多疑,對身邊每一樣新的事物,皆產生懷疑,故舞獅者必須做出疑慮神態(tài).
南獅各種形態(tài)在表演時,要求鼓點作如下配合: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fā)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哀: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到困難而露哀傷,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等.
樂:鼓點要輕、重、快結合.獅子喜歡快樂,搖頭擺尾,眼、嘴隨鼓點節(jié)奏而開合,配小跳、秩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動:根據獅動激情配以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jié)奏而改變姿態(tài).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穩(wěn),配仆步、弓步、馬步.
驚:鼓點快、重,后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使獅子產生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后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后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仆步、弓步、馬步,上膝等造型.
獅舞以扮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它不斷傳承且經過時代的洗練,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tǒng)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哈腰舞獅身和獅尾。佛山舞獅表演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一樣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大家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形狀和真獅極為類似。佛山舞獅表演人以古代武士打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弄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扮演騰翻、撲跌、跳動、登高、朝拜等竅門,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扮演"文獅"為主,扮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活靈活現,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竅門。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流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
舞獅表演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只是披著一塊五顏六色的獅被而舞。醒獅作為嶺南的民俗文化,在廣東地區(qū)占有重要的地位,每逢喜慶節(jié)日,或重大的活動,必然有醒獅助興,這個傳統(tǒng)歷代相傳,經久不衰。和北獅不一樣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弄獅子,以此舞出各種柔美的招式,動作滑稽幽默。南獅門戶很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