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使用激光測量月球到地球距離的示意圖
使用激光測量月球到地球距離的示意圖激光測距儀的測量原理及方法
1.利用紅外線測距或激光測距的原理是什么?測距原理基本可以歸結為測量光往返目標所需要時間,然后通過光速C=299792458M/S和大氣折射系數(shù)N計算出距離D。由于直接測量時間比較困難,通常是測定連續(xù)波的相位,稱為測相式測距儀。當然,也有脈沖式測距儀,典型的是WILD的DI-3000需要注意,測相并不是測量紅外或者激光的相位,而是測量調制在紅外或者激光上面的信號相位。建筑行業(yè)有一種手持式的激光測距儀,用于房屋測量,其工作原理與此相同。
2.被測物體平面必須與光線垂直么?通常測距需要全反射棱鏡配合,而房屋量測用的測距儀,直接以光滑的墻面反射測量,主要是因為距離比較近,光反射回來的信號強度夠大。與此可以知道,一定要垂直,否則返回信號過于微弱將無法得到 距離。
3.若被測物體平面為漫反射是否可以?通常也是可以的,實際工程中會采用薄塑料板作為反射面以解決漫反射嚴重的問題。
4.超聲波測距精度比較低,現(xiàn)在很少使用。
光學儀器起霧的原因及其危害
光學儀器起霧的原因及其危害
霧是指光學零件的拋光面上,呈現(xiàn)出'露水'似的物質,這些物質有的是油質點子構成的,稱為油性霧,有的是由水珠或水與玻璃起化學反應形成堆積物構成的,稱為水性霧:有的光學零件上,兩種霧都有,叫做水油混合霧,一般的都以'露水'狀或干的堆積物存在于玻璃表面上。油性霧通常分布在元形光學零件的邊緣,并向中央伸延,有的則沿擦拭痕跡分布,油性霧的形成主要是油脂污染了玻璃表面,或是由于油脂的擴散,揮發(fā)在玻璃表面凝結而造成的,比如擦拭光學零件所用的輔料含脂量高,或者所用的工具帶有油脂,用手指直接拿取和觸及光學零件等,都會引起油性霧,或者是光學儀器上所用油脂的化學穩(wěn)定性不好,產(chǎn)生擴散或使用方法不當涂油過多,油脂擴散到光學零件上而引起油性霧,或者是由于儀表油脂揮發(fā)性很大,會產(chǎn)生油質蒸氣而形成油性霧,還有的是用清洗金工零件時,沒有讓充分發(fā)揮干凈,就涂油裝配。還有的用稀釋放塵脂涂在鏡身內,隨著時間的增長和溫度的變化,這些及所含的其它成份,逐漸揮發(fā)至光學零件上而形成油性霧。 水性霧是由于潮濕空氣在溫度變化下而形成,主要分布在零件的積上,產(chǎn)生原因主要是潮濕氣體所致,但與儀器密封性能、光學玻璃的化學穩(wěn)定性,以及玻璃表面的清潔程度有關,在較高的相對濕度下,霉菌易生長,有些霉菌生長狀大后,便在菌絲體周圍產(chǎn)生分泌物,這些分泌物有的是液狀的,在液狀分泌物外圍便形成水性霧。
用真空鍍膜方法,鍍聚全氟乙
用真空鍍膜方法,鍍聚全氟乙,這是一種惰性氟塑料,化學穩(wěn)定性高,且具有耐熱、耐寒、耐腐蝕性,與玻璃和金屬都有較強的結合力,具有較好的防霉防霧性能。不僅能在一般玻璃表面化學鍍膜,氟化膜層形成保護膜,而且可以在磷酸鹽玻璃表面成膜,磷酸鹽玻璃化學穩(wěn)定性很差,很容易生霉起霧,而且用一般的化學鍍膜方法涂鍍、硅油、硅氟材料等,都不能形成牢固的保護膜,真空鍍膜方法,先在磷酸鹽玻璃表面鍍氟化鎂,而后再鍍聚金氟乙,對磷酸鹽玻璃有良好的防霉防霧效果,多倍儀的綠色濾片,大部分是磷酸鹽玻璃,用這種方法處理的濾光片,防霉防霧效果較好。
儀器生霧起霧后應及時處理
儀器生霧起霧后應及時處理,否則時間長了,就會腐蝕光學零件的表面和鍍膜,甚至于玻璃腐蝕,應及時用一般的混合液或用含氫溶液擦洗,這種溶液即防霧,又有一定的除霧除霉作用。多倍儀的綠色濾光片大部分是磷酸鹽玻璃,很易起霧,而且很難擦凈,可以用稀的氨水擯洗,而后用水洗凈,再及時用混合液把濾光片表面擦干,但這種玻璃很不穩(wěn)定,如果不用時,擦凈放在干燥皿內,或及時作霧處理,否則還會生霉起霧。對硅酸鹽玻璃盡量避免用堿性的物質去擦,因為堿對硅酸鹽類有腐蝕作用。
如果當光學零件嚴重生霉起霧,并已腐蝕了玻璃,只有重新更換玻璃或重新把光學零件拋光。
總之光學儀器要以防為主,發(fā)現(xiàn)霉霧要及時除掉,除霉霧后,要及時采取防霧防霉措施,才能保護儀器使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