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Walton(1960)就曾對Bowen的認識做過如下的評論:“鮑文的化學理論或?qū)⒃摾碚搼糜谛滟|(zhì)巖漿的分離作用并沒有任何錯誤,這依然是巖石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但是,火成論僵硬地束縛一個單獨的模式上,認為大多數(shù)火成巖的演化都是玄武巖漿入l侵地殼冷卻、結晶和分離之故,那就有點臆測了。同樣的化學理論可以應用于其他模式”。
在芬蘭、塞德霍姆(1893)原來反對過加拿大人勞森的觀點, 勞森曾認為侵入到原始地殼和至老的沉積巖當中的那些尤為古老的花崗巖,是由于至底部的至老沉積物經(jīng)過重熔作用形成的。塞德霍姆(1892)認為環(huán)斑花崗巖是真正的巖漿巖,在強烈的垂直移動期之際,巖漿能充填到似地塹的凹陷中,就在這個時期環(huán)斑花崗巖呈大型的巖體侵入。后來,塞德霍姆對于其它一些花崗巖提出了他自己的再生作用和深熔作用概念,這些概念部分地與勞森在加拿大所闡述的概念相一致。
一般隊為,花崗巖普遍形成巨大巖基。事實上,這些巖基很少是花崗巖,而大部分是山花崗閃,陡巖和石英閃長巖組成的。然而,有一些花崗巖則被認為是形成巖蓋、巖盆或巖穹(domes)。確定花崗巖的產(chǎn)狀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描述產(chǎn)狀所使用的術語,在采用它們的人來看是具有戍因含意的。據(jù)吉爾伯特(Gil-bert,1877)的意見,巖蓋是巖漿上升運動所造成的結果,而巖盆的含義則是巖漿被動地役位到底盤塌陷所形成的空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