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用藥得方:用藥得法。
(2)逼簾者:與簾相接的一面。
(3)蓋料即成泥浮其上者:蓋料即紙的背面,疊紙時(shí)朝上,故曰蓋料。背面因是紙漿蕩浮而成,故較粗糙。
(4)蠲糨(juān jiànɡ)紙:為五代時(shí)溫州(即永嘉)所造,吳越國王錢镠以貢此紙者蠲其賦稅,故名蠲紙。
(5)薛濤箋:薛濤為唐代女,精,晚年居于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紅箋紙,有名于時(shí),號薛濤箋。此為后世,沿用其名。
要想把自己的篆刻作品留存下來,拓邊款是必不可少的一個(gè)步驟,歷代的篆刻家大多是用棕刷(俗稱棕老虎)來刷邊款。10)調(diào)合把制成的纖維料放在撈槽中,用清水調(diào)合沙松樹根作為紙藥,用木棍攪拌均勻,并隨時(shí)加添新料。拓邊款首先是在邊款面上覆上一張連史紙,然后用毛筆蘸一點(diǎn)清水使連史紙和邊款面粘在一起,然后用拷貝紙吸走多余水分,再在連史紙上覆一層拷貝紙,持棕刷在拷貝紙上來回平刷,刷過以后,拷貝紙上會出現(xiàn)明顯字的凹糟,后將拷貝紙取下持拓包在連史紙上拍打,拓好后待墨干慢慢揭下連史紙,這樣就算基本完成。
臨摹印稿
初學(xué)篆刻我們都建議先從漢印臨起,打好基本功。古籍修復(fù)同樣要求紙張的吸水性和韌性,在裱糊過程中才不易損壞,光滑而又薄的連史紙裱糊后的古籍不會太厚,有利于古籍的存放。先找到需要臨的漢印作品,然后將拷貝紙直接覆在漢印作品上面,拷貝紙較薄且透明,透過拷貝紙還是能很清楚的看到印稿的線條,用鉛筆將印的輪廓依樣畫出(如白文印可以用“雙鉤法”),然后將拷貝紙從漢印作品上移開,用毛筆填充線條,等描好印稿后,再用水印上石的方法,將印稿水渡到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