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性施膠劑的用量
使用中性施膠劑施膠時,用量上有一特點,如圖所示:中性施膠劑施膠曲線有個低加入量,低入該量幾乎無施膠效果,而當加入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施膠度會發(fā)生突躍, 此為低極限用量,以后隨著用量加大,施膠度增加。但達到一定的用量后施膠度增加偏幅度變小。
對一般文化用紙而言:8-10kg/t紙,對絕干計即可滿足要求,不宜過高。當施膠度不佳時,應找出內在原因,不可盲目提高用量,否則會適得其反。
中性施膠劑是反應型的施膠劑,施膠劑起效較慢,需要一定的熟化時間(一般24小時 后)才能達到終的施膠度。下機時檢測施膠度應將紙樣放在110度下烘5分鐘,加快熟化后測定。要達到所需的施膠效果必須結合生產實際,先按中性施膠劑絕干用量上限(如 0. 25%)加入,然后逐步下調,直到少量為止。也可根據小抄紙的加入量進行調整。
AKD在表膠系統(tǒng)中使用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漿內施膠的瓦楞紙和箱板紙,通常不會返潮,原因就是所有的纖維都被AKD保護了,所以水蒸汽無法接觸到纖維,自然不會返潮。但是漿內施膠的量比較大,成本要超過30元/噸紙;況且,AKD漿內施膠留著率低,易水解產生膠粘物。
第二,SAE表膠紙,通常也不會返潮。當然,也有返潮的,是因為其薄膜不好。只要表膠設計合理,SAE類表膠紙不返潮;其道理就是,“雨衣”的概念,既不透水也不透氣;
第三,AKD表膠紙,返潮風險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主要原因就是,AKD只保護了表面的纖維,內部纖維依然會吸水;再一個,AKD在表面不會形成連續(xù)膜,被保護的表面纖維不會吸水,但是纖維之間留有空隙,水蒸汽能夠進去與內部纖維結合而“返潮”,就像“哥倫比亞沖鋒服”一樣,防水但透氣;所以,用水滴在紙上觀察滲透讀秒的辦法判斷施膠好壞,并不科學;科學的方法,應當把紙張放在“桑拿房”,觀察SAE表膠紙和AKD表膠紙,哪個水分快超標,自然其環(huán)壓就下降了,這才是真正檢驗返潮的方法。
造紙過程中的表面施膠有多重要?
近年來,造紙行業(yè)隨著向中性造紙的轉型,廉價的碳酸鈣系列填料在中性造紙中得到廣泛使用,其加入量達到漿料總質量的30%~40%,甚至更高。 由于加填量的提高,隨之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成紙施膠效果差;抗張強度和表面強度低,甚至造成生產不正常。
這些問題嚴重損害了生產企業(yè)及印位的經濟利益。如何彌補加填所造成的缺陷,成為眾多企業(yè)造紙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
表面施膠顯得越來越重要,并受到造紙行業(yè)的高度重視。
表面施膠是改善紙張印刷性能的重要手段。表面施膠可以改善紙張的抗水性,提高紙張的物理強度指標,有效改善印刷過程中的掉毛掉粉現(xiàn)象,提高印刷效率和印刷質量。因此要獲得較高的表面強度、印刷適性和紙頁的形穩(wěn)性,必須采用表面施膠,并選擇較好的表面施膠劑,以提高紙張的質量。
紙頁施膠度的影響
紙頁施膠度的大小是影響施膠壓榨的拾取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完全未施膠的紙張比施過膠的紙多吸收100%的膠料,同時紙幅吸收的水分也較多,從而造成強度下降,斷頭率增加。
一旦紙頁的施膠度達到一定值后,再提高紙張的施膠度則對紙幅吸收膠液影響不明顯。
紙頁水分的影響
進入施膠壓榨紙頁水分的大小,不僅影響紙頁對膠料的拾取量,而且其縱、橫向水分的均一性直接影響膠料吸收的均一性。
因此,進入施膠壓榨的紙頁水分是生產過程中需要著重控制的關鍵參數。
在生產過程中,其水分一般控制在5~10%為宜,這時能獲得拾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