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所謂建筑垃圾,是指包含建設工程垃圾和裝修垃圾在的垃圾總稱。建設工程垃圾就是指在建設工程的新建、改建、擴建過程中以及對建筑物、構筑物的修繕和拆除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裝修垃圾是指按照國家規(guī)定無需實施施工許可管理的房屋裝飾裝修過程中,產生的棄料和其他廢棄物。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化建設不斷推進,居民住宅、市政設施不斷更新?lián)Q代,但隨之而來的是數以億噸計的建筑垃圾。
從單一落后的“代運垃圾”到精細化的集中清運、“處置證”、網上申報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建筑垃圾的管理有法可依,管理水平飛速提升,并依據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正在推進“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程”的一網統(tǒng)管、一網通辦的信息化管理和辦事模式,進步不可謂之不大。而接下來,我們將從建筑垃圾的源頭投放、源頭監(jiān)管、中轉運輸、末端處置,來仔細回顧上海市建筑垃圾管理的進化史,看看上海市的建筑垃圾是怎樣一步步做到資源化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并促進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主要處理方法是將其填埋地下。其危害在于: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僅以北京為例,據相關資料顯示:奧運工程建設前對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設,北京每年都要設置二三十個建筑垃圾消納場,造成不小的土地壓力。其次是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這些廢棄物被埋在地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再次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現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層,但土層之上基本難以重長植被。而填埋區(qū)域的地表則會產生沉降和下陷,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