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個人樂不樂觀,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母親的解釋風格對孩子的樂觀有巨大影響。一個總是抱怨、消極的父母,會潛移默化給孩子灌輸自己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看到,問題孩子的背后總會有一個問題父母。
當然,個體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和重大負性1事件也會影響樂觀。比如外界對個體的評價方式、父母離異、親人離世或自身出現重大疾病等。
首先是遺傳因素,對瑞典雙生1子的研究發(fā)現,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中25%的變異是由遺傳導致的。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如家庭、學校以及社區(qū)等。
最后,社會文化背景也會影響我們的樂觀主義。集體主義文化是自我罪責驅動,而個體主義文化則是自我提升所推動的。因此,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個體更悲觀,個體主義文化下的個體更樂觀。元朝張光祖在《言行龜鑒》中也提到:“君子所養(yǎng),要令暴躁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但根據研究發(fā)現,這種解釋并不是絕1對的,這說明我們的樂觀并不是簡單的一個東西,而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雖然它看起來很簡單。
聚焦現實
第1一步是去識別,當你感覺到焦慮不安或是害羞的時候,大腦中哪一部分在發(fā)生化學作用。
你沒什么不正常!只是你的大腦對于新鮮的刺激“通常而言”會特別敏感而已,正是這導致了你長期以來過度的小心與謹慎。這種過度的小心謹慎完全沒必要。僅僅知道這一點,就可以幫助你把身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正?;部梢宰屇阍谖磥淼念愃魄闆r中多一份放松。
不需要害羞,也不需要焦慮,只需要告訴你自己,這只是一些化學物質與細胞對你認為是威脅的東西(也就是新鮮的事物新鮮的刺激)作出的反應罷了。而其實,那些威脅根本不足以稱之為威脅——無需驚慌,忽略你心跳急速,手心出汗的反應,冷靜下來就可以了。
心理咨詢
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
自主的、獨立于環(huán)境和文化的傾向性;
保持新穎不衰的鑒賞力;
有神秘的感受和高峰體驗;
有社會興趣;
和為數不多的人發(fā)生深厚的友情;
有民主性格結構;
有強烈的審美感;
有創(chuàng)造性;
抗拒盲目遵從;
有幽默感。
羅杰斯對“自我實現的人”的評述:
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是積極主動、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導的,這樣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