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剛查了樁基規(guī)范6.3.30中提到,第1次澆筑是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不少于0.8m;
埋管2-6m的是指澆筑過程中,埋管的深度控制;不過個人認為不大現(xiàn)實,因為現(xiàn)在好多樁基都是商品混凝土,1.2m的樁一車上去,混凝土面都上升8m,不可能一車拆這么多次管;有次施工埋管差不多有20m也沒事。我想2-6m是對以前那些自拌混凝土的要求,而且現(xiàn)在的導管的強度也高,所以埋管深度可以放大點,
1、那是zui低的要求。
2、要埋的深一點也可以。但要加大料斗的容量。
導管埋深2-6M,防止埋管過深導致導管拔不出來,同時防止埋管過淺導致斷樁。shou次灌樁導管埋深最少兩米。。。
1.現(xiàn)象
在封底混凝土澆筑中,出現(xiàn)導管下口埋入混凝土內拔不出來的現(xiàn)象。
2.原因分析
(1)導管制作尺寸和垂直度偏差大,外直徑不一,并出現(xiàn)彎曲。
(2)導管埋入混凝土堆過深,提動次數(shù)太少。
(3)混凝土未連續(xù)澆筑,間隔時間過久,混凝土已經(jīng)凝固,將導管粘牢。
(4)混凝土配合比不當,初凝時間太短,和易性差,貯料時間過久,混凝土澆筑后,
很快凝固,與導管粘牢,摩阻力加大。
導管內進泥:
澆筑混凝土時,導管內出現(xiàn)涌泥,混凝土被污染,降低了強度,造成夾層,引起滲漏。產(chǎn)生原因。一是首批混凝土數(shù)量不足,不能將泥漿全部沖出導管外。二是導管底距槽底距離過大,使泥漿進入導管內。三是導管插入混凝土內深度不夠,使泥漿混入導管中。四是拔出導管過度,泥漿被擠入管內。采取的預防措施。一是首批混凝土量應經(jīng)計算確定,保持足夠的數(shù)量和下沖力,使泥漿排出導管夕F.二是導管口離槽底應保持不小于1.5d(d為導管直徑)的距離。三是導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保持不小于1.5m.四是澆灌中注意控制澆灌速度,經(jīng)常用測錘(鐘)測定混凝土上升面,根據(jù)測定高度,確定拔導管的速度和高度。如槽底混凝土深度小于0.5m,可重新放隔水塞澆筑混凝土,否則應將導管提出,將槽底的混凝土用空氣吸泥機清出,重新澆筑混凝土;或改用帶活底蓋子導向管插入混凝土內,重新澆筑混凝土。